金荞麦和荞麦对增强UV-B辐射和模拟酸雨处理的生长和生理可塑性响应
【摘要】:
金荞麦(Fagopyrum dibotrys (D. Don) Hara)属蓼科(Polygonaceae)荞麦属(Fagopyrum Mill.)多年生草本植物,原产我国西南地区,分布于四川、重庆、湖南、广西、陕西、江苏等大部分省区,是一种重要的具有药用价值的资源植物。荞麦(Fagopyrum esculentum Moench)又称为三角麦、乌麦、花荞。是蓼科(Polygonaceae)荞麦属(Fagopyrum Mill.)一年生作物,种子三角形,原产于亚洲,是乌克兰、白俄罗斯和波兰的主要粮食作物之一,我国主要的栽种地区在四川凉山自治州。目前对金荞麦的研究主要集中在药用价值方向,对大面积人工种植研究较少,本文以金荞麦和荞麦为研究对象,主要研究了增强UV-B辐射和酸雨胁迫处理对金荞麦和荞麦的生长和生物量分配、叶片光和色素含量和保护酶等保护物质的影响,比较了两个物种在增强UV-B辐射和酸雨胁迫处理下的可塑性差异,为金荞麦和荞麦的野生资源保护、人工种植和合理开发提供科学依据,具体结果如下:
1增强UV-B辐射和酸雨胁迫处理影响了了金荞麦和荞麦的株高和生物量的分配。各处理对两个物种株高的影响从小到大为:CK单一UV-B单一轻度酸雨UV-B辐射和轻度酸雨复合处理单一重度酸雨UV-B辐射和重度酸雨复合处理,从实验结果来看,单一的UV-B辐射和单一轻度酸雨对两个物种的株高影响较小,单一重度酸雨及UV-B和酸雨复合处理对两个物种的株高影响严重;单一UV-B辐射和轻度酸雨对两个物种的茎生物量和叶生物量影响较小,但显著降低了金荞麦根(地下茎)的生物量,单一重度酸雨处理与UV-B辐射和酸雨复合处理对两个物种生物量影响较大,在整个处理期间,金荞麦没有开花,荞麦在处理中期开始开花,CK组荞麦在处理后期开始开花,胁迫处理组花生物量大于CK组。分析结果得出金荞麦和荞麦具有一定的抗UV-B辐射和轻度酸雨的能力,胁迫处理提前了荞麦的花期。通过对金荞麦和荞麦的生长和生物量可塑性比较分析得出:两个物种的生长和生物量分配在UV-B辐射处理下比在酸雨处理下具有更大的可塑性,荞麦的生长和生物量分配在UV-B辐射和酸雨处理下比金荞麦有更大的可塑性。
2增强UV-B辐射和酸雨胁迫处理影响了了金荞麦和荞麦光合色素含量。在处理后期,两个物种叶绿素a、叶绿素b以及总叶绿素含量从高到底依次为:CK单一UV-B单一轻度酸雨UV-B辐射和轻度酸雨复合处理单一重度酸雨UV-B辐射和重度酸雨复合处理。实验结果显示,处理前期单一UV-B辐射和单一轻度酸雨处理对两个物种叶绿素a、叶绿素b含量影响不大,单一重度酸雨与UV-B辐射和酸雨复合处理显著降低了叶绿素a、叶绿素b的含量,在处理中后期,所有胁迫处理都降低了叶绿素a、叶绿素b的含量,且单一重度酸雨与UV-B辐射和酸雨复合处理对两个物种叶绿素a、叶绿素b含量影响更为严重,并且叶绿素a含量下降幅度大于叶绿素b;增强UV-B辐射和酸雨胁迫对金荞麦和荞麦类胡萝卜素含量影响较小,在处理后期UV-B辐射和重度酸雨复合处理降低了类胡萝卜素含量。分析结果得出UV-B辐射和酸雨对金荞麦和荞麦光和色素影响较大,重度酸雨与UV-B辐射和酸雨复合处理对两个种光和色素影响严重,随着处理时间的增加,UV-B辐射和酸雨处理对两个物种的光和色素影响加重。通过对金荞麦和荞麦的光和色素含量可塑性比较分析得出:金荞麦和荞麦在UV-B辐射条件下比在酸雨处理条件下有更高的可塑性,在UV-B辐射下,金荞麦光和色素方面具有较高的可塑性,两个物种对轻度酸雨均有一定的抗性,但对重度酸雨抗性较差,UV-B辐射和酸雨复合作用对两个物种伤害最大。
3从研究结果看,金荞麦和荞麦增强UV-B辐射和酸雨胁迫处理条件下,SOD的活性增强,胁迫程度越高SOD活性越高;在处理中期,POD活性升高,而在处理后期,POD活性降低;可溶性蛋白和可溶性糖在处理前中期变化幅度不大,在处理后期含量下降,胁迫程度越严重,下降趋势越大;总黄酮和脯氨酸含量呈先上升后下降的趋势;丙二醛含量上升。实验结果分析表明,处理前期增强UV-B辐射和酸雨对两个物种保护酶和保护物质影响不大,处理中期和后期影响严重,在处理后期两个物种均达到耐受极限。通过对金荞麦和荞麦保护物质和保护酶可塑性比较得出,金荞麦在保护酶和保护物质含量方面比荞麦具有更高的可塑性。
|
|
|
|
1 |
李海涛,姚永军,周曙东;可调式UVB自动控制系统的研制[J];江西农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3年06期 |
2 |
何都良,王传海,何雨红,贾玉强,郑有飞,岳毅;降低UV-B辐射强度对小麦类黄酮含量及分布的影响[J];中国农业气象;2003年04期 |
3 |
王连喜,肖薇,王传海,苏占胜,李福生,郑有飞;南京和宁夏地区UV-B辐射增强对小麦影响的对比研究[J];农业环境科学学报;2004年01期 |
4 |
吴芳芳;郑有飞;胡正华;陈魁;;UV-B辐射增强对苹果炭疽菌生长特性及其过氧化氢酶活性的影响[J];生态环境;2008年01期 |
5 |
韩榕,王勋陵,岳明,韩榕,王勋陵;He-Ne激光对小麦DNA环丁烷嘧啶二聚体切除修复的影响[J];科学通报;2002年06期 |
6 |
刘泳,王悠,唐学玺,李永祺,刘文举;UV-B辐射对两种海洋微藻生长的影响[J];海洋水产研究;2000年02期 |
7 |
李韶山,王艳,Lars Olof Bjrn;温度对UV-B诱导的烟草叶圆片DNA损伤的影响[J];生态科学;2002年02期 |
8 |
高宇霞;韩榕;;外源一氧化氮对增强UV-B辐射后小麦幼苗膜脂过氧化系统的影响(摘要)(英文)[J];Agricultural Science & Technology;2010年03期 |
9 |
张富存;江晓东;;UV-B辐射增强对大麦田土壤呼吸的影响[J];安徽农业科学;2010年21期 |
10 |
肖媛;王高鸿;刘永定;;UV-B辐射对雨生红球藻光合特性和虾青素含量的影响及其响应[J];水生生物学报;2010年06期 |
11 |
梁婵娟,陶文沂,周青;UV-B辐射增强的环境植物学效应研究[J];中国生态农业学报;2004年04期 |
12 |
亢雅娟;王小花;邵芬娟;韩榕;;He-Ne激光对增强UV-B辐射小麦幼苗钙调蛋白的影响[J];山西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8年01期 |
13 |
楚建周;姚晓芹;;植物根际对增强紫外线-B辐射的响应[J];安徽农业科学;2008年15期 |
14 |
陈浩;曹流俭;;植物对UV-B胁迫的响应机制概述[J];安徽农学通报(下半月刊);2009年12期 |
15 |
于景华;李德文;庞海河;魏晓雪;佟璐;原树生;祖元刚;;UV-B辐射对南方红豆杉生活史型和紫杉烷类含量的影响[J];生态学报;2011年01期 |
16 |
陈非;;地表UV-B辐射变化对冬小麦碳氮代谢的影响[J];科技资讯;2011年09期 |
17 |
任健,李春阳;种子植物对中波紫外辐射胁迫的响应研究进展[J];生态学杂志;2005年03期 |
18 |
王小花;郝金花;韩榕;;He-Ne激光对增强UV-B辐射下小麦幼苗膜脂过氧化的缓解作用[J];激光生物学报;2008年03期 |
19 |
王英利;王英娟;郝建国;李倩;贾敬芬;;褪黑素对绿豆在增强UV-B辐射下的防护作用[J];光子学报;2009年10期 |
20 |
陈建军,祖艳群,陈海燕,李元;20个小麦品种对UV-B辐射增强响应的形态学差异[J];农村生态环境;2001年02期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