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低工资标准的就业效应和收入分配效应
【摘要】:改革开放以来,重庆地区在经济上取得了突出的成就。1978-2011年,重庆市国内生产总值逐年增加,尤其是直辖十多年以来,全市GDP从1998年的1440.56亿元人民币增长到2011年的10011.13亿元人民币,年增速高达14%以上。但是我们也应该清醒地看到,经济社会发展中还存在一些不稳定因素,尤其是在就业和收入分配领域,就业增长弹性一直处于较低水平,城乡居民收入差距快速扩大,严重影响社会经济的发展与和谐社会的构建。
我国自1994年实行最低工资制度以来,最低工资标准对就业和收入分配的影响一直都是经济学家争论的焦点。2010-2011年间,我国已有多个地区再次上调了最低工资标准,于是,最低工资的问题再次成为专家学者关注的热点。本文在分析重庆市最低工资标准、就业、收入分配概况的基础上,利用重庆市1997-2010年的时间序列数据,对最低工资标准的就业效应和收入分配效应进行了理论和实证分析。旨在通过这样的研究,结合重庆的地域特征和时代背景,为重庆市区域经济发展提供一定的思路。
首先,本文分析了重庆市最低工资标准对重庆市的就业效应。通过借鉴两部门模型和托达罗模型的理论成果,笔者整理了1997-2010年重庆市的时间序列数据,对重庆市最低工资标准的就业效应进行实证检验。实证结果表明,重庆市最低工资标准的上调对于重庆市农民工的就业效应并不显著,说明最低工资的上调对于农民工就业影响并不明显。
其次,本文探讨了最低工资标准对重庆市的收入分配效应。借鉴一个简单的模型分析了,在一个二元经济结构中最低工资标准对收入分配的影响,在此基础上,笔者利用1997-2010年重庆市的时间序列数据,对重庆市最低工资标准的收入分配效应进行实证检验。研究发现,重庆市最低工资标准上调有利于改善收入分配现状,缩小城乡收入差距。结果表明,最低工资标准和职工平均工资的比值每上升1个百分点,城乡收入差距将会下降4个百分点。
最后,为了使得重庆市最低工资标准确实能够起到促进重庆市区域经济发展、改善收入分配不平等现状、保障劳动者的合法利益等目的,结合以上研究结论,笔者就重庆市最低工资标准的制定提出了相关政策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