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族地区地方物理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研究
【摘要】:课程资源,开近几年,随着教育改革新一轮的深入加进,课程资源的具体指向和怎么样去开发和利用它,受到了广泛的关注。广大教育工作者意识到课程资源应当是丰富多样的,同时也应该是贴近于学生的生活实际的,应符合于学生自身已有的认知,有利于学校所在地区学生自身的发展。新课程标准也提出要拓宽教育教学参与者,不仅仅是教师、学生,还包括学生教育中其他间接参与人员,等对课程资源范围认识。需要增强教育教学过程的直接参与者和引领者对课程资源开发利用的意识,并且还要培养各级教育单位和人员合理有效的挖掘和运用地方课程资源的能力。物理学科作为一门来自于生活最终回归于生活的学科,其学科特点要求物理学科课程资源不能仅局限于学校、教师、课本,应当来自于广大中学生的生活实际。因此在中学物理学科的教学过程中开发和利用来自学生生活实际的课程资源是非常必要的。凉山地区是彝族主要聚居区,凉山地区作为民族地区交通闭塞、经济落后、地域文化与发达地区存在较大差异,导致民族地区的教育水平落后,课程资源相对发达地区十分匮乏,学生的已有认知与发达地区也存在较大差异。由此为适应凉山地区地方学生的认知情况,提高民族地区学生的学习兴趣,以及民族地区的教育质量,使民族地区的教育水平也能达到新课标要求,以某一少数民族地区为例研究具有普遍适用性的有效的开发和利用民族地区地方中学物理课程资源的方法是非常必要的。笔者从新课标要求、物理学科自身特点以及民族地区实际教育需求出发,利用文献法对课程资源的开发利用国内外情况以及课程资源开发利用的核心概念、理论依据进行资料查阅、研究、整理、总结。再通过走访田野,设计问卷对教师进行访谈来对凉山地区西昌市的中学物理课程资源及物理课程资源的开发利用现状进行研究,从中发现民族地区可挖掘运用的地方物理课程资源相当丰富,但民族地区物理教师学历普遍偏低,教师对课程资源概念认识狭隘,对它的开发利用的意识淡薄,能力欠缺,当然他们对中学物理学科这一学科的相关意识和能力也同样有待提高,针对民族地区中学物理课程资源开发利用的相关问题,并结合这些问题展开实际调查并进行理论研究,总结如何根据西昌地区特点,对开发和利用西昌市物理课程资源的原则以及策略提出实用性建议。最后以文中提出的原则和策略为指导以西昌市太阳能资源、彝族杆杆文化、彝族月琴作为开发利用的地方特色物理课程资源进行《太阳能》、《大气压强》、《声音的特性》教案设计,并带领学生对西昌卫星发射基地进行参观,设计感受动量定理的课外活动。希望通过本研究能激发凉山州地区对当地课程资源开发利用的意识,同时可为其他与凉山州类似的民族地区开发利用物理课程资源提供理论指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