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本站
收藏 | 论文排版

分离式的融合

魏巍  
【摘要】:《青年艺术家的肖像》是乔伊斯的自传体小说,也是一部成长体小说。更确切的说,是关于艺术家成长的小说。作为乔伊斯的第一部小说体裁的作品。《肖像》为乔伊斯其后的两部巨著奠定了基础。 成长小说作为一种文体,已经经历了数个世纪的发展,深刻地影响了世界文学。它从缘自德国的古典主义成长发展至世界范围内的现代主义的成长。本文旨在探讨《肖像》中主人公的成长,认为《肖像》呈现出主人公在由英国殖民统治,天主教严苛保守的教化,以及独断专治的男权统治共同构成的霸权主义统治下的爱尔兰社会中的霸权主义胁迫式的成长。与传统成长小说体现出的个人与社会的辩证和谐的融合不同的是,《肖像》体现出个人与社会的分离式的融合。即,个人在肉体上与社会隔绝,但在精神上与他的民族融合。这种融合方式使得个体得以实现自我的成长。 本文由三部分组成,导论,正文以及结论。正文部分分为三章。第一章探讨了成长小说中成长的概念,以及各时期成长模式与《肖像》的关系,从而提出《肖像》中独特的霸权主义胁迫式的成长。第二章描述霸权主义社会对个体的压迫以及个体的反抗。第三章提出了个体与霸权社会的分离式的融合。指出虽然霸权主义社会下,个体因成长受到压制与破坏往往选择背离社会,但《肖像》的主人公在精神上与民族融合。正是这种分离式的融合使得他完成了自我成长。而这样的分离式融合也正是对作为流亡者的乔伊斯的成长的描述,体现了他对民族遭受折磨的深深的同情。


知网文化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20条
1 刘文;唐旭;;自我意识与异化:乔伊斯小说中的成长观[J];学术界;2006年02期
2 唐旭;徐江清;;论《青年艺术家的画像》的语言特点和成长主题[J];郑州航空工业管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年04期
3 王卫卫;;成长与顿悟——读欧茨的《我带你去那儿》[J];安徽文学(下半月);2011年04期
4 宁云中;郭炜峰;;顿悟:《麦田里的守望者》[J];长沙大学学报;2008年03期
5 金梅;;《一个青年艺术家的肖像》表现手法与主题的关系[J];武汉化工学院学报;2005年06期
6 高淑英;;化蛹为蝶——试析奶娃的成长[J];井冈山医专学报;2006年04期
7 韩云波;;青春武侠:激情与烦恼[J];今古传奇(武侠版月末版);2008年09期
8 宋莉华;;近代来华传教士译介成长小说述略[J];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2010年06期
9 任超;;英美成长小说及其叙事特征[J];知识经济;2010年23期
10 刘慧苹,林莺;巧合与必然——论乔伊斯与沃尔夫之异同[J];淮南师范学院学报;2003年04期
11 黄守岗;;略论成长小说与美国文化[J];山西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年S2期
12 买琳芳;买琳燕;;从成长小说视角解读《看不见的人》[J];吉林省教育学院学报;2010年10期
13 孙胜忠;;成长的悖论:觉醒与困惑——美国成长小说及其文化解读[J];英美文学研究论丛;2002年00期
14 李明信;鲁迅与李光洙“成长小说”比较研究[J];社会科学战线;2005年03期
15 林晓君;;论成长小说《数星星》[J];鞍山科技大学学报;2005年06期
16 李芳;;新时期成长小说的主题词[J];语文学刊;2006年20期
17 买琳燕;;旅外过程中的人物成长——试析亨利·詹姆斯的《一位女士的画像》[J];长沙大学学报;2007年01期
18 钱春芸;;在生存与死亡中成长——论《在细雨中呼喊》和《兄弟》的成长主题[J];苏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7年01期
19 朱望;;论乔伊斯《一个青年艺术家的画像》中的社会化意义[J];解放军外国语学院学报;2007年04期
20 侯金萍;;成长小说:一种解读华裔美国文学的新视点[J];世界华文文学论坛;2009年04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岸本美绪;;从新思考中国“近世”史[A];北京论坛(2005)文明的和谐与共同繁荣——全球化视野中亚洲的机遇与发展:“历史变化:实际的、被表现的和想象的”历史分论坛论文或摘要集(下)[C];2005年
2 Ki-Seok Kim;;东西方对优秀人才的历史观点比较(英文)[A];北京论坛(2011)文明的和谐与共同繁荣--传统与现代、变革与转型:“全球化背景下的经济增长:机遇、挑战和方向”经济分论坛论文及摘要集[C];2011年
3 Tan Chung;;Where from the“secret of expression”of Chinese civilization?——Historical operation of“chindia”in mining the spiritual and material cultures of China[A];文明的和谐与共同繁荣:对人类文明方式的思考——北京论坛(2006)论文选集[C];2006年
4 李蓉梅;杨宏敏;;成长小说的另类叙事——论杨红樱的顽童成长小说[A];这就是我们的文学生活——《当代文坛》三十年评论精选(下)[C];2012年
5 Ying-hsiung Chou;;Reading the Other Modern[A];北京论坛(2004)文明的和谐与共同繁荣:“文学艺术的对话与共生”中国文学分论坛论文或摘要集[C];2004年
6 李弘祺;;后现代/后殖民主义的民族主义和中国史学:濠梁上儵鱼的悖论(英文)[A];北京论坛(2004)文明的和谐与共同繁荣:“多文化共存下的记忆与遗忘”历史分论坛论文或摘要集[C];2004年
7 SASAKI Chikara;佐佐木力;;东西方数学和医学的对话(英文)[A];北京论坛(2005)文明的和谐与共同繁荣——全球化视野中亚洲的机遇与发展:“全球化时代的东西方哲学对话”哲学分论坛论文或摘要集[C];2005年
8 姜苦乐;;全球主义和现代性的重构——20世纪80、90年代中国与泰国艺术的比较(英文)[A];北京论坛(2004)文明的和谐与共同繁荣:“全球化背景下艺术的传统与创新”艺术分论坛论文或摘要集[C];2004年
9 Stephen Owen;;Rethinking Cultural History[A];文明的和谐与共同繁荣——北京论坛(2004)论文选集[C];2004年
10 威廉·齐提克;;Comments on Stepanyants and Burrell[A];北京论坛(2005)文明的和谐与共同繁荣——全球化视野中亚洲的机遇与发展:“全球化时代的东西方哲学对话”哲学分论坛论文或摘要集[C];2005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张军;索尔·贝娄成长小说中引路人的影响作用研究[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1年
2 陈豪;变奏与聚合:乔伊斯《尤利西斯》的美学解读[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1年
3 孙胜忠;无尽的求索和虚妄的梦[D];上海外国语大学;2004年
4 徐彬;劳伦斯·达雷尔《亚历山大四重奏》中的自我嬗变[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1年
5 栾述蓉;族裔与生态:路易斯·厄德里克“北达科他四部曲”中部落身份研究[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2年
6 邓琳娜;生命的体验 自我的超越[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2年
7 钱春芸;行进中的“小说”中国[D];苏州大学;2007年
8 刘丹;二十世纪初期英语自传体小说叙事策略研究[D];北京语言大学;2007年
9 买琳燕;从歌德到索尔·贝娄的成长小说研究[D];吉林大学;2008年
10 李兰生;詹姆斯·乔伊斯的文化焦虑[D];湖南师范大学;2011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魏巍;分离式的融合[D];四川外语学院;2011年
2 王小博;安娜的精神旅程[D];兰州大学;2010年
3 张双;解析《青年艺术家的画像》中的成长主题[D];辽宁大学;2011年
4 蒋晓庆;救赎中的成长—从成长小说的角度解读《追风筝的人》[D];扬州大学;2010年
5 孙婧;中国现代“成长小说”的叙事学研究[D];青岛大学;2002年
6 郑青伟;旧梦与新岸间的徘徊[D];河南大学;2011年
7 王辉娣;岛上的迷途人[D];山东师范大学;2011年
8 施蕾;《弗洛斯河上的磨坊》:一部平衡的成长小说[D];浙江大学;2004年
9 任远;简·奥斯丁,成长小说和道德判断[D];复旦大学;2010年
10 杨李;《占卜者》:一部女性艺术家成长小说[D];兰州大学;2010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吴秉杰;《桃花鱼》和“成长小说”[N];文艺报;2009年
2 何镇邦;成长小说耐人寻味[N];人民法院报;2003年
3 彭惊宇;成长的变秦 青春的叹惋[N];中国新闻出版报;2006年
4 徐妍 书评人;以“复杂性的精神”重写战争题材成长小说[N];中国图书商报;2011年
5 张永禄;“80后”成长小说的得与失[N];文艺报;2007年
6 商报记者 邹昱琴;《绿山墙的安妮》系列 经典与流行相结合的本土化尝试[N];中国图书商报;2009年
7 施战军;中国式成长小说的生成[N];文艺报;2006年
8 孟繁华;成长小说与没落群体[N];河北日报;2003年
9 本报记者 陈熙涵;大人写的成长小说遭冷落[N];文汇报;2001年
10 汪政;永远的八十年代[N];文学报;2005年
 快捷付款方式  订购知网充值卡  订购热线  帮助中心
  • 400-819-9993
  • 010-62982499
  • 010-627839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