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与制度安排研究
【摘要】:
1987年,世界环境与发展委员会的研究报告《我们共同的未来》将可持续定义为“既满足当代人的需要,又不对后代人满足其需求的能力构成危害的发展”。也就是说,可持续发展要求人口、资源与环境的协调发展,因此作为发展核心的人类,其自身的生产和行为必须与资源环境相协调。目前国际社会有一个普遍的认识:无法持续的生产和消费模式、空前增长的人口数量、普遍而持续的贫困,以及社会和经济发展的不平衡,均是构成不可持续的主要原因。对发展中国家来说,数量庞大的人口给资源、环境和经济发展带来了巨大的压力,社会经济能否可持续发展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人口问题的解决。江总书记最近也多次指出,可持续发展的关键是人的发展,人口问题是我国可持续发展的核心问题。
目前,我国农村人口已逾9亿,农村劳动力4亿,其中隐性失业者高达2亿以上。更令人忧虑的是,随着农村人口以每年1130万——1300万的速度递增,农村劳动力就业的压力越来越大。农村人口数量庞大,严重制约着农村的可持续发展。造成这种情况的根本原因,是尚未突破城乡分隔的二元就业结构。在很长时间,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不是随着工业化的发展而发展,而受到了国家行政体制、政策规定等多项管理制度的限制,农村人口城市化严重滞后,大量的剩余劳动力滞留在土地上,严重制约着农村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在西方发达国家,工业化历史较早,西方经济学者对于农村劳动力转移的研究在19世纪下半叶就开始了。西方经济学者对于该问题的研究比较完善、成熟。他们敏锐抓住了农业劳动力流动的基本原因——收入的比较利益差异并从这个基本原因出发,围绕发展中国家的劳动力转移进行了深入系统的研究。西方经济学者提出了二元经济模型并从各个不同的角度进行了论证和修正。他们的理论观点,对于发展中国家来说,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在我国,由于传统计划经济体制所带来的城乡二元分割,直到改革开放以后,对于农村劳动力转移问题的研究才开始真正起步。但在短短的二十年间,我国的理论工作者和实际工作者借鉴国外的研究成果,通过调查分析,对我国农村剩
WP=3
余劳动力转移的方式、途径以及模式都做了较为详细的研究分析,形成跨经济学、地理学、社会学等多学科研究的格局,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果。
在三年的学习和研究过程中,笔者对农村剩余劳力问题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并查阅了大量的文献资料,先后参与了四川省软科学课题“四川省失业保障问题研究”、西南财大“211”重点课题“劳动力市场与下岗职工再就业研究”、德阳市计委课题“德阳初步实现现代化战略目标研究”等多项课题。在课题的研究过程中,对劳动力就业体制、农村劳动力状况、农村可持续发展进行了大量的调研,积累了第一手资料。笔者发现,由于我国正处于经济体制转轨时期,许多制度尚不健全、不规范,合理有效的制度供给显得尤为迫切。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也同样如此,迫切需要对劳动转移的基本制度进行创新和变革以适应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2002年是我国加入WTO的第一年、西部大开发实施的第二年,我国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背景和机制也必将随之而发生变化。作为一个人口众多的发展中国家,尤其是在当前城乡就业矛盾突出的情况下,如何减少农村剩余劳动力,实现农业生产经营方式的转变,促使农村人口与资源、环境的协调发展,并推动我国经济持续稳定的增长,已成为当前农村、乃至整个国家可持续发展的重要课题之一。
本文以马克思主义原理和可持续发展经济学为指导,以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基本制度为切入点,着重从以下四个方面着手,深入分析当前农村劳动力转移及其制度因素:1.运用可持续发展经济学的理论观点,分析了当前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基本特征;2.将农村剩余劳动力放在社会经济发展的大背景下,深入研究加入WTO对我国剩余劳动力转移的要求以及剩余劳动力转移的发展趋势;3.结合中国各地的区域差异,紧跟国家战略发展方向,深入研究西部大开发对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要求;4.根据可持续发展、WTO和西部大开发对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要求,深入研究劳动力转移的制度需求,提出重构适应国民经济发展的转移制度的建议。
在这样的思路指导下,本文共分为四个部分,分别从理论介绍、基本特征与可持续发展分析、新形势下WTO和西部大开发对农村社剩
WP=4
余劳动力转移的要求及劳动力转移的意义和农村劳动力转移基本制度建设,对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问题进行了深入的探讨和研究:
第一章分别介绍了西方经济学者、马克思主义者和国内学者关于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论述。提出目前关于我国农村剩余劳动力的研究应该坚持可持续发展经济学的理论原则,紧扣时代的潮流,在WTO和西部大开发这一背景下来加强对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研究。
第二章通过对大量的关于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统计数据和调查资料的分析,从国家宏观政策、城乡差距、剩余劳动力转移结构、转移方式和层次、兼业化等方面出发,从宏观和微观双方面总结了我国现阶段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现状和特点,并分析了这些特征与可持续发展的关系,从而揭示了劳动力转移基本制度所存在的问题。
第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