货币供应量统计口径改变的国际比较研究
【摘要】:
自20世纪60年代以来,随着凯恩斯主义经济学逐步走向衰落,货币主义日益赢得世人的认可,世界上越来越多的国家开始了货币供应量统计,并赋予其重要的政策地位。但是,由于各国经济发展、金融市场结构差别很大,世界范围内的货币供应量结构体系和统计口径没有统一标准。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为了提高成员国货币金融统计对风险的敏感性,增强不同国家之间主要金融指标的可比性,曾于1997年制定并颁布了《货币与金融统计手册》(Manual On Monetary and Financial Statistics),随后于2000年进行了修订。MFSM为货币供应量统计提供了概念框架体系和基本方法,是当今指导各国货币供应量统计的重要文件。
在MFSM的指导下,为了更好地加强宏观经济监测,更好地制定与执行货币政策,如何有效地进行货币供应量统计?在当今经济、金融因素不断发展与变化的形势下,应如何科学地对货币供应量统计口径进行及时的调整?这是各国货币当局长期面临的一个现实问题。本文从金融创新的视角在对货币的定义、广义货币应该包含的内容以及货币供应的内生性和外生性进行理论分析的基础上,对美国、英国和欧洲地区货币统计口径的划分、调整过程进行了详细的文献研究与对比分析,基于此,选定样本国家,分三种情形分别建立Logistic回归模型,实证检验了金融创新的发展对货币供应量统计口径改变的影响及对于我国的借鉴。全文五章各章内容安排如下:
第一章是全文的引言。本章首先对全文研究的背景、目的和意义进行了考查,指出:作为货币政策传导机制的重要环节和中介目标之一,货币供应量历来受到政策制定者的高度重视,而货币供应量统计则是其基础工作之一,因此,本文对于货币供应量统计口径变化的研究有助于完善货币政策传导机制理论。然后是对国内外研究文献的述评,外国学者在货币统计口径划分的基础理论、具体实践以及货币统计口径的应用等诸多方面做了大量的研究工作;而国内的学者和实际工作者则从90年代开始对货币统计口径的划分进行了广泛讨论。本章的最后对全文的研究思路和逻辑结构进行了介绍,以期在这里对本文的框架能有一个整体的把握。
第二章是全文的理论基础。本章首先就货币的定义展开了深入的讨论,基于货币供应量统计的视角,从货币的理论定义和货币的实证定义两个方面进行了研究,最后找到定义货币的影响因素。接着主要是对《货币与金融统计手册》中关于广义货币所包含的内容的一个理解和阐述,关于货币的统计定义,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的《货币与金融统计手册》对此进行了详细的讨论,且很具综合性与代表性,MFSM定义的广义货币有三个方面,它们是:属于货币总量的金融资产,货币持有部门,货币发行部门。最后从金融创新的视角出发,对货币供应的内生性和外生性进行了讨论,理论界关于货币内外生性一直没能得到统一的结论,本文对其进行分析的主要原因是想通过对货币内外生性的一些认识,把握金融创新通过影响货币供给的性质而促使各国货币当局改变货币供应量统计口径的途径。
第三章对货币供应量统计口径的改变进行了国际比较。我们选择美国、英国和欧洲地区作为分析的重点,尤其是美国。对美国自货币统计实施以来,70年代金融创新的兴起、80年代的调整以及90年代的冲击等货币统计口径进程进行了详尽的分析,然后对英国和欧洲地区货币供应量统计口径的调整过程展开探讨,最后就美国、英国和欧洲地区货币统计口径划分与调整过程的理论基础与具体实施方案进行了总结。各国在对货币供应量统计口径进行划分和调整时,首先考虑货币的理论定义,考查金融资产的流动性和“货币性”,然后将其与经济金融相关因素进行实证检验,从而作为货币统计口径划分的依据。
第四章是对各国货币供应量统计口径改变的实证分析,主要采用的是Logistic回归模型。通过前文分析,金融创新是推动各国调整货币供应量统计口径的主要因素。本章首先就学术界对于金融创新和金融发展度量的讨论进行了一个简单的梳理,最后选定“二分法”作为本文对于金融创新度量的方法论,选取银行贷款占GDP比重的增长速度、股票市值占GDP比重的增长速度以及GDP的增长速度作为模型的解释变量。在选定样本国家的基础上,从发达国家、发展中国家和所有样本国家三方面对模型进行参数估计,得出大致结论:应对货币供应量统计口径进行调整的概率随着股市占GDP比重的快速增长而增大,随着银行贷款占GDP的比重的快速增长而减小。
第五章是全文的结束语。首先运用实证模型对中国货币供应量统计口径调整的进程进行了验证,然后从研究结论、政策建议和研究展望三个方面对全文进行了总结。得出的研究结论为:适合一国的货币供应量统计口径在别国往往是不适用的,这也解释了为何MFSM没有对货币供应量统计口径的划分进行一个确定性的描述,而只是给出了一个指导性的框架。在划分货币统计口径时,要首先利用货币的理论定义选取各种各样的货币候选者,然后进行实证检验,把通过检验的那些候选者视为货币,其他则排除在外。提出如下政策建议:继续加强货币供应量统计口径划分的理论研究;货币供应量作为一国货币政策制定和执行的重要参考依据之一,应当继续加以重视;建立与货币供应量统计相关的、较为完善的经济、金融监测指标体系。
本文的主要贡献:
第一,以指导货币供应量统计口径调整的目的出发,对学者们提出的货币的理论定义和货币的实证定义进行了较为细致的梳理,为进一步展开关于货币统计口径的研究提供了较好的理论指导。
第二,对各国货币统计口径调整的历史进行了立体的比较分析,既对各国货币统计口径改变的过程进行了纵向分析,同时又针对各国的货币统计口径划分状况进行了横向比较。与以往单独就各国现状进行简单罗列的情况相比,本文通过立体的比较研究,从而定量把握了影响货币统计口径调整的根本经济、金融因素。
第三,运用Logistic回归模型将金融创新速度与货币统计口径改变进行了实证分析,经过分情形的参数估计后,得到具体模型,从而为今后的货币统计口径调整提供了较好的实证检验结果和经验支持。
第四,将实证模型运用到中国实际的分析中,得出了中国目前已经处于需要进行货币供应量统计口径调整的重要时期,为我国人民银行的货币统计实践提供了决策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