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元结构背景下城乡环境保护统筹与协调发展研究
【摘要】:
2007年评估世界各国(地区)环境质量的“环境可持续指数”(ESI)在瑞士达沃斯正式对外发布:中国城乡环境可持续指数在144个国家和地区中仅排第133位。当前,在国家制定和实施了一系列相关的政策和措施之后,城市和工业各项环境指标达标率逐年增高,重点城市集中式饮用水源地水质总体良好,城市空气质量较2006年有所好转,城市环境质量总体较好;然而,居住着两亿多户、近8亿农民的广大农村地区,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的状况依然很严重,点源污染与面源污染共存、生活污染和工业污染叠加、各种新旧污染交织、工业及城市污染向农村转移等种种环境问题还没有得到根本解决。严峻的农村环境形势,将最终制约城乡经济社会的协调发展,已成为我国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制约因素。从环境公平和国家生态安全角度来看,城乡环境保护统筹具有绝对必要性。
城市与农村之间的联系不能割断,农村与城市之间需要平衡,城市和农村发展的脱节、失衡是城乡统筹亟待解决的关键。城乡不协调问题主要是城乡经济发展的不协调,城乡环境问题同样是经济发展不协调的产物。城市与农村环境是统一而有机的整体,环境保护是实现城乡经济协调发展的有效途径。因此,统筹城乡环境保护是区域内城乡协调发展的重要内容,也是实现城乡统筹的有效途径。鉴于此,研究城乡环境保护统筹与协调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论文运用环境经济学及发展经济学的基本原理,全面分析城乡环境保护的差距及其形成机理;探讨城乡环境功能分工与环境统筹的关系,从而揭示城乡环境统筹的必要性和现实可能性;进一步研究科学发展观视角下统筹城乡环境保护的原则、目标和主要内容;通过对国外城乡环境统筹的主要经验评述,提出统筹城乡环境保护的实现路径,为统筹城乡环境保护提供理论支持与政策建议。
论文分为三个部分共七章。第一部分包括第一章和第二章,是全文研究的基础。第一章《导论》,主要介绍本文的研究背景、理论价值与现实意义,并给出了论文的研究方法、思路、逻辑结构以及论文的创新与不足之处。第二章《城乡环境统筹的相关基础理论》,对国内外已有的相关研究成果进行了系统梳理和评价。全文研究的基础理论主要有外部性理论、物质平衡理论、城乡关系理论、循环经济与可持续发展理论、城乡环境功能区划及环境公平理论等。
第二部分包括第三章、第四章。第三章《统筹城乡环境的必要性与可能性》,由于城乡环境差距的恶果已充分显露,迫使政府和群众提高认识、转变观念,推进城乡环境统筹;同时工业反哺农业、城市反哺农村为城乡环境统筹提供了历史机遇,以及国际环保先进经验的借鉴和国内环保科技成果的支持和保证使城乡环境统筹具有现实可能性。第四章《二元结构背景下的城乡环境差距》,通过对城乡历史数据与资料的分析表明,以牺牲环境为代价的经济发展模式依旧,城乡生态环境遭到很大的破坏,城乡经济发展水平受到严重影响;而且城市环境与经济协调度相对较优于农村环境与经济发展的协调度。城乡环境保护的差距有其意识根源;城乡环境保护的非均衡性有其制度和政策原因,城乡环境资源配置与污染处理环节的分割有其现实原因;而最根本的原因是我国长期的城乡二元经济结构。
第三部分包括第五章、第六章和第七章,是本文研究的对策重点。第五章《科学发展观视角下的城乡环境保护统筹》,首先提出城乡统筹是科学发展观的基本要求,城乡环境统筹是城乡统筹的基本内容和必然要求,因此城乡环境统筹也必须是科学发展观视角下的环境统筹。城乡环境统筹必须坚持以政治、经济和社会统筹为基础,实行城乡环境保护并重、污染防治与生态保护并举,尊重城乡环境的历史和现实分工,实行局部环境优先。城乡环境保护统筹就是要以城市环境保护反哺农村环境保护,消除城乡环境保护二元结构,实现城乡环境保护的协调发展。第六章《国外城乡环境统筹的主要经验与启示》,评述了英国、日本、美国、澳大利亚等发达国家在农村环境保护方面的成功经验,为我国统筹城乡环境提供参考和借鉴。第七章《中国城乡环境统筹的实现路径》,提出构建和完善城乡环境公平的法规支撑体系;加强城乡环境保护统筹意识宣传教育与实践;科学设定政府环境职责科学与城乡环境功能的定位与统筹规划,完善统筹城乡环境保护的经济政策,实施环境保护转移支付与环保投资多元化的政策保障;完善城乡环境公众参与制度的公众监督治理保障;建立统一的城乡环境监测与预警体系的管理技术保障;建立统一的城乡生态产业体系,探索循环经济模式等。上述提出的六大保障即是中国城乡环境保护统筹的实现路径。
论文的创新性包括:
(1)在选题方面,城乡环境统筹研究具有较好的切入点和现实意义。从2002年提出城乡统筹发展至今,关于城乡统筹发展的研究和文献出现不少,但有关城乡环境统筹的研究成果并不多。本文从我国城乡环境保护二元结构现状入手,紧密联系城乡统筹,提出城乡环境统筹是关系城乡统筹成败的重要内容,在相关研究中具有较好的切入点和现实意义。
(2)本文把新制度经济学的分析方法引入对城乡环境统筹的研究中,从制度层面上对造成城乡环境二元结构的政策根源和城乡环境统筹中政府的环境职责进行了深入的比较分析,提出要在科学发展观视角下统筹城乡环境保护,形成以城乡环境保护统筹的原则、目标、主要内容和实现路径为主要框架的研究体系,丰富和完善了城乡统筹理论的内涵。
(3)提出了城乡环境不公平是中国最大的环境不公,只有健全包括限制污染转移在内的农村环境法规并推行产业规划和准入制度,以保障城乡环境公平;城乡环境统筹必须坚持政府主导,从制定法规、环境政策到建立城乡环境质量评价体系、监测预警体系都必须坚持城乡环境规划引领;建立统一的城乡生态产业体系和实践有效的循环经济模式是协调现代城乡产业发展与环境保护矛盾,走城乡环境统筹的可持续发展之路。
【学位授予单位】:西南财经大学
【学位级别】:博士
【学位授予年份】:2009
【分类号】:X3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