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产证券化法律制度研究
【摘要】:
资产证券化是20世纪后期最重要的金融创新之一,它是社会的需求与经济学家的努力共同造就的成果,资产证券化以其特有的架构和强大的功能,为资金的供需双方提供了一个通畅的衔接工具,由美国创始的这种金融创新方法已经在几乎遍布全世界的范围内掀起了一股浪潮,资产证券化法律制度便是这种金融创新的制度化。英国著名的经济学家约翰·希克斯指出:“市场经济制度的演进就是为了应付经济生活中的风险”。诚如斯言,为了防范资产证券化操作中的各类风险,诞生了资产证券化法律制度。我国的经济学界敏锐地抓住了这个趋势,对这一金融创新在我国的应用前景进行了探讨,更有一些我国的实务工作者进行了资产证券化的实践探索或者说近似与资产证券化的实践,但是法学界对这一新生事物却未给予相当的重视,没有进行广泛而深入的法学研究。
正是基于上述背景,论文试图对这一金融创新工具引入我国以后可能遇到的法律障碍和涉及的法律问题作一个深入的探讨。论文共分九章,其中前五章是总论部分,主要从理论上探讨一些专题法律问题。后四章是分论部分,分析了各类资产证券化产品的具体特点和各自的法律问题,并提出了相应的立法建议,最后运用资产证券化的理论分析了虽然最后未能实行但很典型的一个资产证券化的案例。
第一章中对资产证券化的慨念及种类进行了界定;分析了资产证券化的经济学意义;阐述了资产证券化法的价值。首先整理对资产证券化的概念理解上的混乱,从资产、证券的概念开始谈起,从对国外法律中资产、证券概念的分析入手,然后对比我国对资产、证券概念存在的模糊认识,先准确界定这两个概念的准确含义,然后对资产证券化的概念通过分析各种不同的概念表述,对我国即将从立法上引进的资产证券化概念作出界定。通过分析资产证券化与传统的融资证券化之间的区别,进一步阐明资产证券化的准确含义。资产证券化的经济学分析从分析证券化的成本和收益入手,从资产证券化的发起人的角度,分析了对他的资产负债率、资本充足率、资产流动性等经济指标的影响。从投资者的角度,分析了对投资者投资收益、投资风险、市场准入的影响。并以中国国际海运集装箱(集团)股份有限责任公司的应收款证券化为例,具体分析了资产证券化
对中集集团各项财务指标的实际影响。论文试图将涪的价值的分析引入资
产证券化法这一具体法律制度。论文提出了资产证券化法的效益价值和安
全价值,分析效益价值主要从对整个社会经济发展的角度进行论述,分析
资产证券化法的安全价值是从分析金融风险的角度,论述了资产证券化法
的风险转移和风险扩散机制。论文第二章论述的是资产证券化的信用问
题。信用问题最近得到了社会各界的普遍重视,但论文绝非应景之作,由
于资产证券化是以信用作为基础的余融创新工具,笔者担心,在资产证券
化立法还不完善的时候,山于我国还不具备对信用普遍遵守的制度基础和
传统基础,因此作为一项典型的以信用作为基础的金融创新,会不会变成
某些不遵守诚实信用原则人的“圈钱”工具,笔者表示了关心,并提出了
建立我国完善的信用制度体系的一些建议。论文第三章谈的是资产证券化
的监管问题。论文将投资者合法权益的保护列为资产证券化监管的核心,
对于监管主体如何监管资产证券化的全过程进行了分析,监管不应是泛泛
而谈的,要从资产证券化本身的特点出发,对最有可能导致投资者利益受
损的环节进行了如何监管的分析。由于资产证券化相对于实体经济而言属
于虚拟经济,虚拟经济本身不会创造实际价值,但虚拟经济可以增加货币
供应量,货币供应量的增大是引发通货膨胀的潜在因素,本章论述了如何
通过监管控制货币供应量的增加在一个可接受的限度内,避免引起通货膨
胀。第四章,论述的是资产证券化的会计准则问题。会计准则属于会计法
上的问题,专业性比较强,论文之所以要用一章的篇幅论述会计准则问
题,是因为从我国证券市场的实践,笔者观察到,由于我国在证券市场发
展的一段时期内,会计准则的不傻全,导致上市公司利用会计准则的重大
漏洞,出具不能反映上市公司真实经营状况和财务指标的会计报表,证券
监管部门遇到这种情况只能是束手无策,因为没有相应的法律依据进行这
方面的监管。因此笔者建议借鉴国际上成熟、先进的会计准则,完善我国
资产证券化中涉及到的会计准则c第五章,论文分析的是资产证券化融资
中资产转让的法律性质,债权资产的转让与物权资产不同,债权资产的转
让形式可以与物权资产相同,但在权利实现的程度上是有很大差别的,论
文试图用让与担保理论分析资产转让的法律性质,并分析了资产转让的让
与担保理论与典型的让与担保理论的差别,并对资产转让的法律效力应用
我国现行法律进行了分析。第六章,论文对国外资产证券化的最普遍、也
最为典型的金融资产证券化进行了介绍。介绍了金融资产证券化产品的种
2
类,各种产品的的操作过程、操作的架构,并分析了采用这种操作架构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