独立董事制度研究
【摘要】:
独立董事制度是英美法系一元制公司治理结构中的一项重要内容,其初衷是为了解决在上市公司所有权与控制权分离的情况下产生的“内部人控制”问题,完善公司的治理机制。独立董事被看作是站在客观公正立场上保护公司整体利益的重要角色,对管理层有制衡的作用;同时,通过参与董事会的运作,可以发现公司经营的危险信号、对公司的违规或不当行为提出警告。自20世纪60年代以来,一些国家和地区,为规范和完善公司治理结构,陆续开始建立起独立董事制度。2001年8月16日,中国证监会发布《关于在上市公司建立独立董事制度的指导意见》,标志着独立董事制度在中国的确立。勿庸置疑,引入独立董事制度具有里程碑意义,是建立科学的治理结构、避免内部人控制、保护中小股东利益和公司整体利益的有效手段,对中国经济的成功转轨,对上市公司的可持续发展,对中国证券市场的健全和成熟、稳定的发展,对中国经济成功地融入全球化大潮都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但独立董事制度在中国有着其特殊的背景和面对的问题:由于我国的上市公司绝大多数是由国企改制而成,所以上市公司的控股股东多为国有投资主体或国企,而国家作为所有者又对其选择的经营管理者的监督存在着不足。于是出现了目前控股股东操纵着股东大会和董事会的另一种意义上的“内部人控制”,即一股独大下的“内部人控制”,而作为公司法人治理机构之一的监事会,由于制度上的设计不合理普遍存在着监督机制失灵的情况。目前,我国上市公司独立董事制度的建设无论在立法上还是实践上都刚刚起步,诸多问题亟待解决,如与已有监督机构重叠,独立董事的效用发挥、配套制度等问题。为完善该项制度建设,必须强化有关独立董事的运作机制,明确独立董事的功能定位,创造良好的公司治理氛围,并建立有效的独立董事自律组织,完善相关的外部监督机制。本文将通过对独立董事制度的历史考察,借鉴国际上成熟的经验,并结合我国自身的特点,针对实践中出现的问题,对发展和完善我国的独立董事制度提出若干意见,希望能更好地发挥其作用。
本文分四个部分,计三万余字。
第一部分是独立董事制度的概述。本部分首先介绍了独立董事的概念、界定,然后分别介绍了独立董事在国内外发展的历史及对其评价,
目的是对独立董事的由来、发展、优劣等方面有一个全面的认识,并引
领下文.
第二部分是独立蓝事功能的定位,要解决的问题是为独立羞事摆正
位置.该部分首先分析了西方独立董事制度产生的历史背景,指出独立
羞事的原初功能以作对比之用;然后具体分析了当前独立董事在我国所
面临的特殊的上市公司治理环境,明确指出了独立董事所面临的问题和
任务一一完善上市公司治理结构、维护公司的整体坏幼益;最后对独立董
事进行了定位,即制衡控股股东和监督管理层.
第三部分讨论的是独立董事与监事会的并存问题。我国采取的是一
元制的公司治理结构形式,董事会下设监事会,但由于信息屏樟、资源
匿乏、治理权有限以及缺乏监督的动力等原因,不能发挥其应有的作用。
引入独立董事制度可以促进监事会的建设并强化其功能,解决两者的兼
容应立足各自的特点:独立董事具有事前监督、内部监督、与决策过程
监督密切结合的特点;而监事会具有经常性监督、事后监督、外部性监
督的特点.
第四部分针对我国现阶段独立董事制度建设中存在的问题和缺陷进
行了分析,并提出改进意见.独立性是对立董事存在和发挥作用的前提
条件,应从任职资格、选任程序、行权方式等方面加强独立性的保障。
独立董事的激励机制目前还很不完善,应加强声誉、薪酬、风险等机制
的建设。此外,以设立独立董事事务所或独立董事协会的方式建立有效
的独立董事的组织方式,建立健全科学、完善的法律、法规、制度体系
也是独立董事制度建设的当务之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