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本站
收藏 | 论文排版

我国循环经济法律制度研究

王梅凌  
【摘要】: 高能耗、高物耗、高污染的粗放型发展模式令我国生态环境不堪重负,严重制约了经济的发展,循环经济成为必然的选择。大力发展循环经济是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具体实践,是建设资源节约型社会的客观要求,是建设环境友好型社会的重要载体和途径,也是当今世界经济发展和环境保护的潮流。发展循环经济己经写入“十一五”规划,并成为我国一项长期的战略任务。但是,我国的循环经济理论研究和实践仍存在很多问题和障碍。需要综合运用行政、经济、法律等各种手段方可解决。而法律手段具有规范性、稳定性、强制性、公开性和极大的权威性等特征,是国家调控政治、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最高形式,其作用和力度是其他手段无法达到也不可替代的。因此,发展循环经济必须重视并充分发挥法律手段的作用。 发展循环经济是一场经济、环境保护和社会的重大变革,迫切需要在上层建筑的法律领域也进行一次重大的变革来支持。发达国家在循环经济法律制度上已经做出了一系列安排,并收到了良好的社会效果。虽然全国人大环资委审议通过了《循环经济法(草案)》,然而我国目前的相关立法还存在诸多不足,满足不了循环经济发展的需求。作为一项综合性、系统性的全新经济发展模式,仅仅依靠单项法规或者条例或者微观层面的零星制度是很难起到应有的作用的,甚至可能会引发法律法规之间的冲突,增加协调成本。因此非常有必要构建科学、全面的循环经济法律制度,这是我国发展循环经济的基本保障。 鉴于上述原因,本文对我国循环经济法律制度的构建做了一些探讨,以期循环经济立法的理论和实践能早日完善,真正发挥法律对循环经济发展的促进作用。笔者将依据循环经济知识和法学理论知识,结合循环经济在我国发展的现实情况和困境,运用法解释学和比较法学的方法,在现已取得的研究成果的基础上,拟从发展循环经济是一个系统工程的思想出发,从宏观和具体框架两个角度相结合来探讨如何构建一个适合我国国情、能够指导和规范我国实践的循环经济法律制度。全文除了引言和结论外分为三个部分: 第一部分,对循环经济法进行了概述。首先,介绍了循环经济法的涵义,包括了循环经济的概念及其理论来源,循环经济法涵义的界定;其次,对循环经济法律制度进行了法理分析,包括循环经济法律制度的价值和演进,选择介绍了具有代表性的德国、日本、美国的循环经济法律制度演进历程;第三,通过我国资源紧缺的数据实证说明了我国循环经济法立法的必要性。 第二部分,是对我国循环经济法律制度的现状分析。首先,介绍了我国循环经济法律制度的发展状况:包括了各省市、企业建设循环经济的现实情况,分层次介绍了我国法律、行政法规、地方性法规建设现状,并结合德国、日本、美国三国立法模式的分析,对我国循环经济法建设现状做出综述。其次,分析了我国循环经济法律制度的发展困境。社会整体层面的制约体现为循环经济理念尚待普及、循环经济建设不成熟、制度供给不足;同时,现有的循环经济法律法规也存在诸多方面的局限;而《循环经济法(草案)》也有其外部障碍和自身缺陷。 第三部分,对我国循环经济法律制度的构建。分三个方面详细论述: 第一,从四个层次构建我国循环经济法律制度的宏观框架:一是把循环经济纳入宪法,以根本大法的形式确认循环经济立法;二是建立循环经济基本法,完善《循环经济法》草案,以该法作为我国发展循环经济的基本法;三是建立综合性循环经济法律;四是根据具体资源、行业属性和要求,建立专项性循环经济法规。 第二,对《循环经济法》具体框架的构想。首先,主要介绍了《循环经济法》的立法指导思想,要以人为本,贯彻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观,结合国情和实际,以循环经济法的可操作性为重点。其次,强调循环经济法立法要坚持3R原则,以“减量化原则”为首要原则;坚持“政府主导、市场推进、公众参与”的综合调整原则;坚持行政强制和经济扶持相结合的原则和国家责任原则。第三,介绍了学者对循环经济法立法框架的几种意见,笔者对循环经济法的立法框架也进行了设计,一共分为七章,包括总则、职责与管理制度、生产和建设中的循环经济、流通和消费中的循环经济、鼓励和扶持措施、法律责任和附则。同时,通过对德国《循环经济与废物清除法》的逐章分析、比较,总结其立法特色和先进经验,为我国建设循环经济法提供借鉴。 第三,从政府、企业和非政府组织、公众三方面构建对我国循环经济法的制度创新。政府角度主要包括循环经济规划制度、政府激励制度、绿色国民经济核算制度、循环经济评价考核制度和市场准入制度,发展循环经济应由政府主导推动,国家和政府在建立循环经济战略的任务上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政府主要起到规范、引导、服务、监督和管理的作用;企业和非政府组织角度包括了建立生产者责任延伸制度、建立循环性产品目录、建立回收利用的奖励和付费制度,要充分发挥非政府组织在发展循环经济中的作用;社会公众角度包括了倡导绿色消费、建立消费者责任制度延伸、提高公众参与意识和能力、建立押金制度几方面。


知网文化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20条
1 孙佑海;;制定循环经济法的指导原则和重点[J];今日国土;2006年Z1期
2 蔡伟;;循环经济立法“彩排”数次政府定位仍有异议[J];中国经济周刊;2005年49期
3 徐凤侠;;构建山东循环经济地方性法规,发展循环经济[J];济宁师范专科学校学报;2007年01期
4 曾金胜;;循环经济评价指标将纳入政绩考核——访全国人大常委、全国人大环资委副主任委员、循环经济立法起草小组组长冯之浚[J];人民论坛;2006年23期
5 姜妮;;《循环经济法》突围——访全国人大环资委法案室主任孙佑海[J];环境经济;2007年09期
6 孙佑海;;用循环经济解决资源环境问题——解读《循环经济法(草案)》[J];再生资源研究;2007年05期
7 朱娅琼;;展望《循环经济法》[J];中国投资;2008年07期
8 郭晓宇;;解读《循环经济促进法》[J];理论导报;2008年09期
9 本刊编辑部;;《中华人民共和国循环经济促进法》解读[J];法学杂志;2009年03期
10 ;关于循环经济概念的争论[J];理论参考;2005年08期
11 孙佑海;;对制定循环经济法的基本认识[J];中国发展观察;2007年08期
12 冯之浚;;循环经济与立法研究[J];财经界;2006年10期
13 ;《循环经济法》有望2008年1月出台[J];中国资源综合利用;2007年07期
14 王灿发;李俊红;;我国循环经济立法现状及相关问题探讨[J];中国发展观察;2007年08期
15 冯之浚;;循环经济与立法[J];中国科技投资;2007年08期
16 陈默;邢佰英;哲生;;力促经济“循环”的“硬法”[J];浙江人大;2007年10期
17 ;《循环经济法草案》改称为《循环经济促进法》[J];印刷技术;2008年18期
18 李玉基;;论我国循环经济基本法律制度的完善[J];甘肃政法学院学报;2010年03期
19 李妍;;浅谈德国循环经济立法对天津发展的启示[J];环渤海经济瞭望;2007年02期
20 汤耀国;;循环经济立法升位[J];瞭望;2007年35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邓禾;王江;;论我国循环经济法的归属[A];水污染防治立法和循环经济立法研究——2005年全国环境资源法学研讨会论文集(第一册)[C];2005年
2 何延军;;论我国的循环经济立法[A];林业、森林与野生动植物资源保护法制建设研究——2004年中国环境资源法学研讨会(年会)论文集(第三册)[C];2004年
3 王凤佐;;中国企业循环经济的实践及发展对策研究[A];中国环境保护优秀论文集(2005)(上册)[C];2005年
4 王子灿;;循环经济专项立法:时机尚未成熟——循环经济不等于环境保护[A];水污染防治立法和循环经济立法研究——2005年全国环境资源法学研讨会论文集(第二册)[C];2005年
5 陈豪俊;李希昆;;浅析循环经济立法[A];水污染防治立法和循环经济立法研究——2005年全国环境资源法学研讨会论文集(第一册)[C];2005年
6 龚远星;王巍娜;;循环经济法制建设须注意的若干理论问题[A];水污染防治立法和循环经济立法研究——2005年全国环境资源法学研讨会论文集(第二册)[C];2005年
7 黄德林;朱清;;循环经济立法若干问题刍议[A];水污染防治立法和循环经济立法研究——2005年全国环境资源法学研讨会论文集(第二册)[C];2005年
8 刘芳;;论循环经济的法律体系[A];水污染防治立法和循环经济立法研究——2005年全国环境资源法学研讨会论文集(第二册)[C];2005年
9 吴国江;;简论循环经济在煤炭工业中的实现形式[A];循环经济与煤炭产业可持续发展文集[C];2006年
10 蒋亚娟;;循环经济法:期待被开启的生态“安全阀”[A];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与环境资源法的热点问题研究——2006年全国环境资源法学研讨会论文集(四)[C];2006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郑晓燕;论中国服务型政府的制度构建[D];华东师范大学;2009年
2 卢希起;刑事被害人国家补偿制度研究[D];中国政法大学;2008年
3 王建华;人口流动下的城乡社会保障制度研究[D];复旦大学;2003年
4 金明浩;高校科技创新中的知识产权制度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07年
5 赵东斌;军人法律地位研究[D];中国政法大学;2008年
6 靳文静;性骚扰的侵权责任[D];中国政法大学;2006年
7 郝耀武;中国农村村民自治权研究[D];吉林大学;2009年
8 林志友;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进程及其规律研究[D];天津师范大学;2009年
9 管宇;论控辩平等原则[D];中国政法大学;2006年
10 颜运秋;公益经济诉讼:经济法诉讼体系的构建[D];中南大学;2006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王梅凌;我国循环经济法律制度研究[D];西南政法大学;2008年
2 闫静;商事登记法律制度研究[D];山西大学;2005年
3 燕善敏;论依法行政的制度构建[D];苏州大学;2004年
4 任黎涛;行政公益诉讼制度研究[D];吉林大学;2005年
5 李磊;对我国刑事证据开示制度的完善与运作的思考[D];安徽大学;2005年
6 汪耀宇;行政行为说明理由制度研究[D];郑州大学;2006年
7 齐悦;我国物业税收法律制度研究[D];安徽大学;2006年
8 张桂霞;社区矫正制度的构建[D];郑州大学;2007年
9 段艳丰;试论农民工社会保障制度的构建[D];南昌大学;2007年
10 高俊学;股东知情权及其诉讼救济研究[D];中国政法大学;2007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常纪文;不断加强和完善我国循环经济法制建设[N];中国社会科学院院报;2004年
2 李建民 陈明;循环经济将步入法制化轨道[N];中国经济导报;2006年
3 路敦海;金志国:将循环经济纳入法制轨道[N];中华工商时报;2007年
4 汪夏;人大代表呼吁:加快循环经济法立法进程[N];中国有色金属报;2007年
5 阮莉珠;中国正在抓紧制定循环经济法[N];上海科技报;2007年
6 本报记者 赵庆国;节能减排将由自愿进入“强制”[N];中国改革报;2008年
7 杨宜中;循环经济法草案三审:有望通过[N];人民法院报;2008年
8 张兆宜;中国循环经济实践[N];经理日报;2005年
9 张广传;加快循环经济法立法进程[N];中国企业报;2007年
10 赵杰;循环经济法初审热议奖罚力度:“棒子”要硬,“萝卜”要甜[N];第一财经日报;2007年
 快捷付款方式  订购知网充值卡  订购热线  帮助中心
  • 400-819-9993
  • 010-62982499
  • 010-627839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