稀有白甲鱼的生物学特性及种质资源评估
【摘要】:本课题根据2004年采集的198尾稀有白甲鱼标本,对其生物学性状与种质资源进行了研究,旨在为稀有白甲鱼种质资源的合理利用和保护提供理论依据。结论如下:
年龄与生长研究的结果表明稀有白甲鱼鳞片上的年轮属于切割型。用鳞片鉴定了198尾标本的年龄,并用相应的鳃盖骨、背鳍条、脊椎骨进行对照,得出鳞片和背鳍条的吻合率高达88.89%。并分析这198尾标本的年龄组成,得出此批标本鱼的年龄以1-2龄为主,分别占渔获物总量的31.8%、49.5%。体长(L,mm)与鳞径(R,mm)的关系式为:L=41.095+62.374R(r=0.922 n=141);体长与体重(W,g)的关系式为:W=1.5×10~(-5)L~(3.1229)(r=0.903 n=141)。且稀有白甲鱼的生长符合Von Bertalanffy方程的条件,各生长参数为:L∞=508.141,W∞=4232.6215,k=0.1812,to=0.824,ti=5.456(龄)。生长方程为:Lt=508.141(1-e~(-0.1812)(t+0.824)),Wt=4232.6215(1-c~(-0.1812(t+0.824))3.1229生长速度方程为:dl/dt=92.075e-~(0.1812(t+0.824),dW/dt=2395.1113e-(0.1812(t+0.824)(1-e~(-0.1812(t+0.824)2.1229生长加速度方程为:d~2l/dt~2=-16.684e~(-0.1812(t+0.824),d~2W/dt~2=433.9942e(-0.1812(t+0.824)(1-e(-0.1812(t+0.824)1.1229(3.1229e~(-0.1812(t+0.824)-1)。
繁殖习性的研究表明:稀有白甲鱼的繁殖期在5—8月,为分批产卵类型。个体的绝对繁殖力为2745—22373粒之间,个体相对繁殖力(F/L)在106.40(粒)—641.06(粒)之间;F/Wo在7.96(粒)—20.31(粒)之间。
从稀有白甲鱼的肠内容物进行分析,得出稀有白甲鱼主要以藻类为食。
稀有白甲鱼肌肉粗水分、粗蛋白、粗脂肪和粗灰分的含量分别为80.2%、16.73%、2.05%和0.98%,必需氨基酸占氨基酸总量的46.5%,鲜味氨基酸含量高达26.25%。
并用以上四个实验的结果对稀有白甲鱼进行种质资源评估。认为稀有白甲鱼 是一种高蛋白、低脂肪、生长速度较快、食物来源广、能用较好的繁殖方式来维持其种群数量的淡水鱼类。
|
|
|
|
1 |
李红敬;李坤陶;储张杰;;南湾鲫鱼年龄与生长的研究[J];信阳师范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06年02期 |
2 |
高天祥;;青岛近海青鳞鱼年龄、生长与死亡特征的研究[J];海洋湖沼通报;1993年04期 |
3 |
吴常文,赵淑江,胡春春;东海黄姑鱼年龄与生长的初步研究[J];海洋渔业;2005年03期 |
4 |
范喜顺;全仁哲;;新疆赛里木湖高体雅罗鱼生物学研究[J];兵团教育学院学报;2008年04期 |
5 |
苟光前;丁雨龙;吴炳生;方洪刚;蒋维昕;;撑绿竹竹林结构对产量的影响[J];贵州农业科学;2010年06期 |
6 |
张先锋;;江豚的年龄鉴定、生长和生殖的研究[J];水生生物学报;1992年04期 |
7 |
何美峰;李新辉;谭细畅;李捷;王超;罗建仁;林建志;;西江广东鲂的年龄鉴定及生长研究[J];淡水渔业;2007年03期 |
8 |
郭志强;刘绍平;段辛斌;岳兴建;王珂;陈大庆;;大宁河红尾副鳅年龄与生长的研究[J];淡水渔业;2008年06期 |
9 |
刘恩生,吴林坤,曹萍,鲍传和,丁淑荃;太湖鱼类渔获量和优势种年龄组成的变化规律及下行效应分析[J];安徽农业大学学报;2005年04期 |
10 |
郭弘艺;郑怡;唐文乔;沈皓;魏凯;谢正丽;Katsumi Tsukamoto;;据于矢耳石Sr/Ca值的长江日本鳗鲡迁移格局多样性分析(英文)[J];动物学研究;2011年04期 |
11 |
冯昭信,胡凤茶,黄成庆,孙菊花;渤海和黄海北部鲈鱼的年龄及群体年龄组成的初步分析[J];水产科学;1986年02期 |
12 |
许学龙;;水产资源数理统计学基础讲座(四)[J];水产科技情报;1978年04期 |
13 |
段彪,邓其祥,叶林;雅砻江下游渔获物研究[J];四川师范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1995年04期 |
14 |
顾志敏;叶金云;朱俊杰;黄鲜明;葛亚非;苏建胜;;浙江铜山源水库美国大口胭脂鱼的年龄组成及生长[J];湖泊科学;2005年04期 |
15 |
林光纪;;应用模糊数学方法识别福建北部海区带鱼捕捞群体年龄组成的相似程度[J];海洋湖沼通报;1988年02期 |
16 |
岳碧松,雷慧德,黄良炉,刘承梅;柑桔红蜘蛛的年龄组成空间分布与药剂防治[J];植物保护;1990年S1期 |
17 |
于晓平;路宝忠;卢西荣;刘廼发;;年龄对朱鹮繁殖成功率的影响[J];动物学报;2007年05期 |
18 |
卢欣;;狩猎期间雉鸡(♂)的年龄组成和体重的初步研究[J];动物学杂志;1993年05期 |
19 |
谢福才;划分黄毛鼠种群年龄指标的分析比较[J];兽类学报;1994年04期 |
20 |
彭珊;代应贵;;濒危鱼类稀有白甲鱼清水江种群mtDNA D-loop序列多态性[J];水产学报;2009年02期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