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寻理论与欠发达地区农户非农就业行为研究
【摘要】:
农户就业问题,是经济发展过程中重要问题之一。研究农户就业问题,不仅是经济发展实践提出的迫切要求,同时也是经济理论发展的需要。在有关农户就业的研究中,基本上有两条思路:一是从宏观的社会结构层面分析就业与各种相关变量之间的关系;二是从微观的经济主体行为层面分析求职和职业获得的各种影响因素及行动轨迹。目前在中国经济理论的诸多著述中,集中对农户求职就业决策行为进行完整的微观层次考察与分析的论述并不多见,经济学家更多地将注意力放在了农村劳动力流动和迁移上,即宏观结构层面的分析,鉴于此,本篇论文主要着重于后者尤其是欠发达地区农户求职就业的微观层次研究。
在研究中,本文将欠发达地区农户经济作为一个独立的经济主体,把非农就业行为作为其理性选择的结果来看待,借鉴国内外关于求职过程的相关理论和方法,紧紧围绕效用最大化和成本收益的原则,通过搜寻理论从经济学的角度出发,在现有的宏观研究的基础上分析论证了市场化过程中欠发达地区农户的求职就业行为。
论文的全部内容由六章组成。
第一章是绪论,指出了目前我国对农户就业的微观行为研究较为欠缺的现实背景,并在对本文要研究的对象、若干重要的范畴进行界定的基础上论述了本文研究的意义、方法、创新、主线和主要内容。
第二章是文献评述。由于市场信息的非均匀分布,或者说市场信号的持续离散,导致了信息搜寻的可能性和必要性。另外,对国内外农户就业理论也进行了概述,认为大多数学者都是从宏观层面来研究劳动力转移的,很少从微观角度研究欠发达地区农户的求职就业行为,从而导出了本文要研究的切入点,为后面章节作好铺垫。
第三章是农村劳动力市场理论。首先,分析了农村劳动力市场劳动力的供给运行状况,并抽象出欠发达地区农户在非农部门求职过程中的劳动力供给特点及经验假说;然后,讨论了劳动力的需求以及均衡工资和均衡就业量的决定机制;最后,对农村劳动力市场理论做出相关的评价。
第四章是基本搜寻理论模型。在市场信息非均匀分布、所有农户都同质、求职“门槛”一样高和搜寻时间没有限制、市场环境不变的假设条件下,考察了最简单的情形——单个农户搜寻的模型,并把它分为固定样本寻访模型和序列寻访模型两种情况来讨论,详细分析了在每一种情况下,农户要如何决策才能达到收益最大化目标。之后,还讨论了动态搜寻理论模型,考察了在有时间限制和资源约束的情况下农户的行为方式。
第五章是扩展的搜寻理论模型。若把假设条件放松,即农户不同质,市场上存在着发达地区、中部地区和欠发达地区三种不同类型的农户,而欠发达地区农户具有资金不足、人力资本投资少和社会资本积累少的特点,针对这种情况,把人力资本投资和社会资本积累加入到搜寻理论分析框架中进行研究。结果发现,欠发达地区农户个体的人力资本投资越大、社会资本积累越多在其搜寻决策中将产生搜寻成本越小、搜寻成功的可能性越大的影响。
第六章是实证检验和研究结论。指出了本文理论研究的意义,提出了一些有针对性的政策建议,还对研究中未尽的问题及进一步研究的方向作了说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