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门山歌走进初中校本课程的现状调查与研究
【摘要】:海门山歌于2008年被确立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然而因多方原因这些年受众面越来越小,让人对它的未来产生担忧。国务院1999年通过《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提出实行国家、地方、学校三级课程体系。学校作为文化传播的主要阵地,在传播本地文化、开发校本课程方面有着义不容辞的责任。本研究通过文献分析、网络检索、问卷调查等方法证实海门山歌校本课程开发研究的价值,随后展开了课程开发的相关理论研究,寻求专家指导,进行了教学实践。本研究主要由五个部分组成,绪论部分阐述了研究的缘起、核心概念界定、文献梳理和研究方法等。第一章“研究设计”主要介绍了遴选的调查对象、制定的调查工具、调查过程与分析,得出“海门市初中严重缺失海门山歌校本课程开发”的调查结论。第二章分别从学生、教师、学校和家长层面分析影响海门山歌校本课程开发的因素。第三章从管理制度、开发路径和评价体系方面分析了海门山歌校本课程开发的保障路径。第四章结合课程开发的理论,制订了海门山歌校本课程开发的课程目标、教学内容、教学计划和教学评价方案等内容,并整理了教学实践案例。开发海门山歌校本课程可以利用本地资源致力于学生审美及人文素养的培养,促进海门本地民间音乐的传承。希望这一成果能够填补海门地区校本课程中海门山歌课程的缺失,并为其他民歌校本课程开发提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