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语习得中的僵化现象及其教学启示
【摘要】:Selinker 于 1972 年提出了“中介语”(Interlanguage)来阐释第二语言学习的过程。在中介语研究过程中,有一个现象引起了学者的注意:僵化(Fossilization)。中介语僵化现象是二语习得过程中普遍存在的一个现象。近年来,这一现象已经引起了应用语言学领域中诸多学者的广泛重视。
学习者中介语不断完善的过程也就是二语习得取得进展的过程。 而中介语的僵化使学习者的语言不能顺利地朝着目标语的方向发展。 成为外语学习者外语水平进一步提高的障碍。
僵化现象产生的原因主要是:生物成熟期;交际需要;缺少渗透性;环境因素;心理因素;语言学习策略的不正确使用;社会心理距离等。
僵化现象在中国大学生特别是非英语专业大学生中广泛存在,成为外语教学中急需解决的一个问题。因此,本文通过个案分析的方法对僵化现象进行了研究。本文对部分大学非英语专业学生作文中的语言错误进行了分析,揭示大学非英语专业学生英语学习中的僵化特征。并尝试性地分析了一些呈僵化倾向的错误的产生,指出了大学英语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在此基础上,本文提出了克服僵化的相应策略:主观上,学生应增强学习动机,能动地输入大量地道纯正的英语表达; 客观上, 教师应采用错误改正法这种有效反馈帮助学生充分意识到学生自己的语言输出与英语为本族语的人的输出之间存在的差异, 英汉两种语言的差异
(包括语言所承载的文化、心理因素及语言的具体表现形式语音、语法、词汇、句法等各层面),从而增强学生分辨正确英语与错误英语、地道英语与汉化英语的能力,从根本上减少僵化错误的数量,降低僵化错误的程度,打破中介语僵化的局面,使之不断地朝着目标语的方向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