接受理论与当代语文阅读教学研究
【摘要】:语文是情感教育而非理性教育,只有通过培养学生掌握和运用直观、感性、审美的语言才能进行有效交流。语文阅读实践中普遍存在着无效教育的事实,但理论研究上整合接受理论与文本阅读的论述零散而边缘。故此,正面系统论述文本接受、注重个性差异而实施个性化教学,打通教与学的阻隔十分必要。
接受理论强调读者在文本阅读过程中的作用,认为文本在未被读者接受之前只是一堆毫无意义的乱码。未经读者阅读和检验之前只能称为“文本”,经过阅读和检验后才能成为“作品”。只有读者利用阅读期待,使“空白点”具体化,文本才有实际意义。接受理论的理论建构核心是构成的主观性,并以自我意识或是先在构成为基点,去感知或把握认识对象。语文阅读教学,包括理解和体验这样的意识活动,当然无法规避其影响与制约,必须以此为利器解剖文学作品的内容和意义,力图得出某种较为完整的解释。
接受理论深入地研究了读者接受文学作品的过程,既创造了阐释的技巧,也创造了被阐释的客体。在理论上表现出不可辩驳的合理性:教学活动不应是原作者或原作品的独白,而是教师带着“期待视野”在文本的“召唤结构”作用下,与隐含的作者进行对话和交流后形成的“视野融合”。这引起语文阅读教学的深刻变革:无论是学习方式,还是教学方式,甚至课堂设计模式。
笔者在撰写论文的过程中,吸收接受理论、阐释学与读者反映批评的主要观点,结合教育心理学的基本原理,收集了一些中学语文课堂教学的典型案例,给出了自己的分析:探讨了新型的师生关系与教学变革,从理性维度上分析了语文阅读教学的方式方法。从阅读教学评价的立场,论证了引入新的阅读教学评价机制的必要性,富于前瞻性地展示了语文阅读教学在接受理论指导下的广阔前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