喀斯特地区城乡生态经济复合系统耦合机制研究
【摘要】:本文以生态经济理论及系统耦合理论研究为基础,运用文献法、调查法等方法,收集了1995~2005年黔西南州城乡生态经济复合系统的实际数据。在此基础上,运用层次分析法、系统分析法、模型法等方法,对系统的耦合情况进行分析。通过研究,取得的成果和结论如下:
(1)乡村生态经济子系统是城乡生态经济复合系统发展的基础。乡村生态经济子系统中,人口要素的能动作用逐渐增强,成为推动乡村生态系统发展的主导力量;乡村经济在城乡生态经济中,一直处于基础地位,对城乡复合系统的贡献2004年前一直大于城镇经济。
(2)城镇生态经济子系统是城乡生态经济复合系统发展的强大动力。城镇生态经济子系统中,基础设施等环境要素的作用比较明显,是支撑城镇生态经济发展的基础;城镇经济对复合系统贡献逐渐增强。
(3)喀斯特地区城乡生态经济复合系统内各子系统的耦合协调状况不高,但各子系统之间的协同作用不断增强,这将对复合系统的结构和功能产生积极影响。
(4)喀斯特地区城乡生态经济复合系统正在向良性耦合的协调阶段演化。尽管目前喀斯特地区城乡生态经济系统还处于拮抗时期的低度耦合协调阶段,但是,各子系统对复合系统贡献值逐年上升,相互间的协同作用逐渐增强,将推动城镇生态经济子系统与乡村生态经济子系统耦合度的上升,实现复合系统耦合情况的改变。
|
|
|
|
1 |
李加林,张忍顺;宁波市生态经济系统的能值分析研究[J];地理与地理信息科学;2003年02期 |
2 |
赵晟,李自珍;甘肃省生态经济系统的能值分析[J];西北植物学报;2004年03期 |
3 |
张雪萍,郭艳清,高梅香,周海瑛;黑龙江省西部沙地生态经济系统能值分析——以泰来县为例[J];经济地理;2005年05期 |
4 |
张雪萍;郭艳清;张毅;;基于能值分析的黑龙江省西部沙地生态经济系统的可持续发展研究——以泰来县为例[J];地理科学;2006年02期 |
5 |
刘淼;胡远满;常禹;布仁仓;;四川省汶川县生态经济系统能值分析[J];生态学杂志;2008年11期 |
6 |
甘卓亭;叶佳;马亚兰;周旗;;陕西省生态经济系统的能值分析[J];干旱区资源与环境;2010年08期 |
7 |
刘海清;;兰州市生态经济系统能值分析及其可持续性评价[J];干旱区资源与环境;2008年05期 |
8 |
卓玛措;冯起;司建华;;青海生态经济系统的能值分析与可持续发展对策[J];经济地理;2008年02期 |
9 |
安平山;杨小鹏;;宁夏六盘山区生态经济可持续发展[J];兰州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8年03期 |
10 |
孙淑杰;奉化市生态经济系统分析[J];西北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1992年02期 |
11 |
杨振,牛叔文,焦继荣,常慧丽;虚拟水战略与民勤绿洲可持续发展问题研究[J];兰州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5年05期 |
12 |
许振宇;贺建林;;湖南省生态经济系统耦合状态分析[J];世界科技研究与发展;2007年04期 |
13 |
卓玛措;冯起;司建华;;基于能值分析的青海省生态经济系统研究[J];地域研究与开发;2008年01期 |
14 |
陈燕飞;;生态经济系统可持续发展评价指标体系研究及应用[J];科技信息(科学教研);2008年08期 |
15 |
孙顺利;;煤炭矿区生态产业链构建分析[J];科技信息;2010年15期 |
16 |
马传栋;论城市郊区生态经济系统的特征[J];生态学杂志;1990年02期 |
17 |
李双成,高伟明,刘濂;河北省环渤海地区生态经济协调发展的人工神经网络分析[J];地理研究;1998年04期 |
18 |
张耀南,韦五周,程国栋;一种空间建模环境及其在生态经济系统中的应用[J];中国沙漠;2005年04期 |
19 |
廖尚华;胡宝清;严志强;;区域生态经济学的理论分析与应用研究[J];广西师范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07年01期 |
20 |
许振宇;贺建林;;湖南生态经济系统的能值分析及其可持续性评估[J];世界科技研究与发展;2007年03期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