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族地区县域分级诊疗体制改革研究
【摘要】: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不断发展,公共医疗卫生领域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在医疗领域中,医改政策的制定或调整关乎着老百姓生活的方方面面,从我国新一轮的医疗卫生体制改革看来,解决“看病难、看病贵”以及医疗资源分配不均、医疗资源和人们的医疗需求之间的矛盾是改革的重点。与此同时,在我国民族地区县域范围内,由于自身独具特色的民族文化,显现在其独有的“医疗信仰”或“医疗习惯”中,因此,其医疗卫生领域有其特殊性。如何加强各民族团结、进步与共同繁荣,使各族人民平等享有基本医疗卫生服务,是我们党和人民政府始终为之努力的目标,而促进民族地区居民“病有所医”则是应有之义。2016年以来,我国大部分地区开展了分级诊疗制度试点工作,取得了一定的成效,同时也出现了一些问题。贵州省沿河土家族自治县于2016年年底开始推行分级诊疗制度,在2016年以前就已经实施了公立医院改革、建立医联体、转变医保支付方式以及建立家庭医生签约服务等多种制度手段,为全面推行分级诊疗制度打下了基础。本文根据公共政策利益相关者理论,从民族地区分级诊疗体制改革所涉及到的三个利益相关方(政府、医疗机构、患者)的视角出发,通过制定有关调查问卷以及运用民族学功能—结构理论,对贵州省沿河土家族自治县县域范围内的相关政府部门中工作人员、各级医疗机构中医务人员和患者三方进行问卷调查,并对有关人员进行个案访问,将所得问卷与当前我国其他地区分级诊疗体制改革有关文献资料结合起来,运用因素相关性分析法,分析其中各影响因素之间的相关关系,并进行结论总结。然后再次运用沿河县分级诊疗体制改革调查与个案访问的问卷资料,运用SPSS19.0描述性统计分析方法,对沿河县县域范围内分级诊疗体制改革实践进行评估。最后从利益相关者的三方角度,从我国民族地区县域层面,提出有关顺利实施分级诊疗制度的建议。由于民族地区县域在实施分级诊疗制度的过程中,受到当地风俗与人文环境等方面影响,改革曾一度受阻,因此,结合各民族地区自身的民族性特征,统筹协调好县乡村三级县域医疗机构,对民族地区县域人们的“医疗习惯”和“医疗信仰”进行积极引导,优化配置好医疗资源,发展特色中医药产业,使得医疗人才“下得去”、“留得住”,并通过信息化等各种新兴技术手段形成高效的分级诊疗模式,才是符合我国民族地区县域医改的正确“选择”,才能保证早日实现新医改的宏伟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