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南民族地区的梯度结构与人力资源的梯次开发
【摘要】:在科技发展日益加速,知识经济到来的现时代,科学技术已经成为第一生产力,科技的进步突出了人力资源素质,尤其是人才在经济社会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发达国家以人力资源开发为主导,实现经济持续增长的成功经验,为我们提供了借鉴。邓小平同志敏锐地看到了中国与世界发展的差距,提出了以“尊重知识、尊重人才”为核心的人力资源开发理论,为我国经济实现快速增长提供了理论指导。
西部大开发战略的根本思路是走可持续道路,这一战略成功的基础就是高素质的人力资源。因此,西部大开发战略要以人力资源开发为主导,创设西部开发的软环境,提高资源的利用率,实现西部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在西部大开发的战略格局下,云南民族地区的经济社会发展面临资金短缺、基础设施严重落后、资源有限等各种因素的硬约束,未来 5—10年内将出现劳动人口激增的问题。民族地区只有采取以人力资源开发为先导的发展战略,才能弥补生产要素的短缺,实现经济超常规发展的战略选择。
由于云南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的特殊性,民族地区人力资源的开发不能是一般意义上的人力资源开发,民族地区的人力资源开发必须从民族地区的特殊性出发,选择适合民族地区经济发展实际的开发战略。云南民族地区由于历史及现实所形成的梯度结构以及由此决定的人力资源状况的梯度结构是我们实施人力资源开发的客观依据。针对民族地区存在的梯度结构,实施人力资源的梯次开发战略。梯次开发的基本原则是 “有效投入”,要求人力资源开发的针对性、重点性、现实性。梯次开发的关键在于梯次转移。通过梯次转移实现民族地区人力资源的超前开发,实现通过人力资源素质提高来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的目标。
我国经济的发展正在实现“两个根本性转变”,市场经济体制构成了与计划经济体制完全不同的人力资源开发机制。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民族地区人力资源的开发利用必然产生双逆向流动,“双逆向流动”形成了民族地区人力资源开发中的“虹吸现象”,造成了民族地区高素质人才的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