利用双频GPS观测值分析高原(昆明)地区电离层TEC周日变化特性
【摘要】:本文较为详细地介绍了地球电磁波在电离层中的传播理论以及电离层的基本知识。介绍了电离层延迟的改正方法及常用的几个电离层模型,从GPS原始观测数据入手,分析了造成电离层延迟影响的各类因素。通过对有关组合观测值和影响因子的进一步研究,提高了利用双频GPS观测值分析电离层延迟模型的精度。对于中低纬度高原地区而言,电离层的变化异常难以用一个合适的数学模型去描述它,而且电子含量的变化漂移因地、时而异,为此,本文采用双频GPS观测值,在顾及GPS系统硬件延迟情况下,通过伪距与载波相位观测值联合解出TEC,并将其投影至高原(昆明地区)上空约350KM左右的某一假想薄层上,从而导出接收站附近垂直TEC的方法,这种方法得到的垂直TEC为天顶周围一锥角内的平均值,通过离散度的统计,结合昆明站采集得到的高精度数据计算了高原地区(昆明)电离层(2007年6月~2007年8月)的电离层电子浓度总含量(total electron content, TEC)的逐日时间序列值,在此基础上对照昆明市连续运行参考站(cors)描绘出了对于处在双驼峰区里该地区TEC周日变化的特性。研究了高原地区电离层的日平均变化特性和TEC值在时间序列上的峰值
|
|
|
|
1 |
蔡昌盛,李征航,张小红;利用GPS载波相位观测值建立区域电离层模型研究[J];测绘通报;2002年11期 |
2 |
金双根,朱文耀;GPS气象学应用进展及其监测实例分析[J];自然杂志;2002年02期 |
3 |
萧佐,张东和;通过GPS测量数据研究电离层电子总含量的逐日变化[J];空间科学学报;2000年02期 |
4 |
张东和,肖佐,古士芬,叶宗海;2000年4月6—8日磁暴期间电离层TEC观测研究[J];空间科学学报;2002年03期 |
5 |
蔡昌盛,李征航,赵晓峰;太阳耀斑的GPS监测方法及实例分析[J];武汉大学学报(信息科学版);2003年04期 |
6 |
黄智,袁洪,万卫星;GPS TEC硬件偏差估计方法的有效性[J];电波科学学报;2003年04期 |
7 |
刘旭春;李维功;杨军;;GPS硬件延迟计算精度及其稳定性分析[J];测绘科学;2008年05期 |
8 |
徐爱功,刘经南;GPS/INS集成的数据处理[J];辽宁工程技术大学学报;1997年06期 |
9 |
蔡昌盛,李征航,赵晓峰;利用GPS组合观测值建立区域电离层模型研究[J];测绘工程;2003年01期 |
10 |
周小虎,孙顺新;单频GPS接收机在国土资源调查应用中的误差分析[J];国土资源遥感;2002年02期 |
11 |
刘旭春;易武;张正禄;杨军;;高精度GPS系统硬件延迟解算方法研究[J];宇航学报;2007年02期 |
12 |
刘旭春;张正禄;杨军;;利用GPS监测两起太阳耀斑事件的结果分析[J];测绘科学;2007年05期 |
13 |
王解先,季善标,易玉丹;GPS 动态伪距单点定位精度与 GDOP 的关系[J];工程勘察;1998年06期 |
14 |
谢世杰,李时雨;卫星实时定位概论[J];测绘通报;2002年09期 |
15 |
石杏喜,岳建平;基于小波的GPS基线解算精化处理技术及其应用[J];测绘通报;2004年05期 |
16 |
严伏朝,王永平,谢世杰;GPS定位的电离层误差[J];测绘通报;2000年09期 |
17 |
安德欣,谢世杰,高启贵;GPS精密定位及其误差源[J];地矿测绘;2000年01期 |
18 |
张东和,萧佐;太阳耀斑期间向日面电离层相关扰动现象与分析[J];科学通报;2002年02期 |
19 |
冉春庆;罗兆文;王文;;利用GPS修正电离层模型研究[J];航天电子对抗;2007年05期 |
20 |
谯章明;手持式GPS误差检测和改正方法的探讨[J];世界核地质科学;1999年01期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