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生物纤维素及其氧化衍生物的合成与性能研究
【摘要】:本论文研究内容属于国家863项目“生物法制备的纳米材料及在纳米中药中的应用”(2002AA302212)的组成部分。论文从三方面围绕合成和开发微生物纤维素生物材料的主题开展研究。通过系统研究椰子水培养体系木醋杆菌合成微生物纤维素凝胶及其性能,找到了优化的种子培养基和合成培养基,实现了低成本高产量合成微生物纤维素;分离选育出变异的产纳米短纤维的木醋杆菌菌株,控制合成实现了生物法制备纳米微生物纤维素材料,实现了木醋杆菌控制合成制备期望性能的纤维素材料,对其分离工艺和性能进行了研究;制备出了微生物纤维素二醛衍生物医用吸附功能材料,为多方面开发微生物纤维素作为生物材料的应用做了深入的基础研究。
首先,利用海南椰子水资源为原料,采用自主选育培养的木醋杆菌(A. xylinum),从培养基椰子水的营养组分、种子培养基的组成优化、合成培养基的优化、合成过程的条件优化、静态合成动力学、以至采用糖蜜废水部分替代椰子水培养基等多方面对大分子微生物纤维素凝胶的合成及其性能进行了系统研究。
椰子水富含碳水化合物、氨基酸、无机盐、维生素等营养物质,发酵后产生的有机酸与其盐形成了一个天然的缓冲体系,能够保证木醋杆菌生长环境的稳定,也可被木醋杆菌用作碳源,所以发酵后的椰子水更有利于木醋杆菌合成纤维素。这是本研究首次明确指出的。
为了制备优良的木醋杆菌试管斜面种,对种子培养基的组成进行优化研究,结果表明:硫酸铵0.2%,硫酸镁0.05%,琼脂2%,以发酵2天的椰子水加至足量,pH值5.0,作为木醋杆菌斜面培养基制备的试管种斜面种活力强、不易退化。
对以椰子水为主要培养基质的合成体系对合成微生物纤维素的影响进行优化研究,结果表明,影响纤维素凝胶产量的因素依次为:椰子水用量醋酸钠(增效因子)硫酸铵蔗糖磷酸二氢钾。影响凝胶中纤维素含量的因素依次为:椰子水醋酸钠蔗糖磷酸二氢钾、硫酸铵。优化的培养基组成为:发酵椰子水50%,蔗糖4%,硫酸铵0.5%,醋酸钠0.2%,磷酸二氢钾0.05%,最适pH值为4.2,最佳培养温度30℃,宜采用种龄3天的菌种,接种量5%,发酵培养7天。优化条件下的木醋杆菌合成微生物纤维素产量可达737g/L湿重、4.5g/L干重。这无论从成本和限定时间内的产量都比其它培养体系有优越性。
对木醋杆菌静态合成动力学研究建立了菌株的生长动力学、产物生成动力学、基质消耗动力学模型。此为发酵过程中菌体浓度、基质浓度、pH值等最佳工艺参数的确定提供了理论基础。
采用糖蜜酒精废水部分代替椰子水合成了微生物纤维素,糖蜜废水用量为30%仍然合成得到较佳的产量。
IR结够测试证明了微生物纤维素凝胶的β-吡喃糖结构。X—射线衍射分析计算了微生物纤维素的晶胞参数,表明了合成微生物纤维素晶型主要为I型结晶。
第二,选育自然变异的产纳米短纤维的木醋杆菌高产菌株,实现了生物法制备纳米纤维素材料。
通过自然变异选育出的高产纳米短纤维微生物纤维素的菌株,由中国科学院微生物所鉴定,命名为HN001号。对HN001菌株的形态特征、主要生理生化特性,功能基因数量等进行了研究,HN001的GC碱基对的数量明显多于退化菌株,说明了某些功能基因数量较多,产纤维素能力较强。
以椰子水为培养基,通过木醋杆菌HN001静态培养生物合成了水溶性低分子质量纳米微生物纤维素(NMC)。对于高产NMC的适宜条件是:培养时间72h,培养温度33℃C,培养基初始pH值4,NMC产率达1.2g/L。根据发酵培养液中NMC与杂质的物理和化学性能的差异,采用物理分离和化学分离相结合的方法,研究了分离纯化工艺,制备出纯净NMC。
凝胶渗透色谱仪(GFC)测定其分子量及其分布表明,培养液初始pH值从3.5到5.5,木醋杆菌合成NMC的相对分子量的影响不显著,体系初始pH值对产物的分子量分布基本无影响,且相对分子质量分布指数几乎相同为1.3,相对分子质量非常均一。
TEM测试水溶液中的NMC形貌为近似球形,大小在20nm左右,表明实现了对NMC颗粒尺度的合成控制;TEM测试NMC干燥粉状颗粒形状近似球形;样品粒度D50为85.6nm,分布范围在40-500nm之间,可能是在干燥过程中颗粒之间有所团聚。
IR光谱证明了该产品为p-1,4-结合键的葡聚糖。纳米微生物纤维素与微晶纤维素具有相近的总失重比率,总失重率分别为89.6%和84.6%;失重率最大温度分别为336.93℃C和358.12℃;热解产物基本为二氧化碳和水。NMC的X—射线衍射结果与微生物纤维素凝胶所测得晶型一致;NMC比微晶纤维素有更好的结晶,在2θ角14-17度范围内晶相略有不同。
此研究还实现了控制合成特定性能的微生物纤维素。纳米微生物纤维素材料的合成跨越生物、化学和材料等多个学科领域,是继物理和化学法以后的一种新的生物法制备纳米纤维素材料。
第三,为了进一步拓展微生物纤维素在生物材料领域的应用范围,对其进行选择性氧化合成开发医用吸附材料二醛纤维素,详细研究其氧化过程及其产物性能。本研究首次采用微生物纤维素这种优良原料,氧化合成了二醛纤维素,克服了普通纤维素中因含有半纤维素或木质素等带来的氧化产物性能受影响的缺点,以制备性能优良的医用吸附材料。
氧化影响因素研究说明,酸性条件有利于醛基的生成,而温度、氧化剂浓度、时间和氧化剂用量则存在一个最佳值。适宜的氧化条件为:温度为35℃,pH值为2,时间为20h,氧化剂浓度为0.2mol/L,氧化剂用量为1:1。
IR结构表征证明,高碘酸钠非均相氧化微生物纤维素产生了醛基基团。
由微生物纤维素、微晶纤维素、二醛基纤维素的吸附性能表明,三者的最大吸水量分别为12.Og/g,6.6g/g,3.6g/g;三者对于铁离子的最大吸附量为11mg/g,8.3mg/g,6.8mg/g。醛基含量3.4mmol/g的二醛纤维素对铁离子的吸附量降为4.9mg/g;二醛基纤维素对己二胺的最大吸附量为686mg/g,对对苯二胺的吸附量最大为460mg/g。基本达到了期望的二醛纤维素材料对水和铁离子吸附低,而对氨基化合物吸附量大的性能。红外光谱测试证明了二醛基纤维素吸附己二胺的吸附为物理吸附,而对于对苯二胺的吸附既有物理吸附又有化学吸附。
二醛纤维素(DAC)的氧化度从低到0.75mmol/g,其结晶度从原料MC的66%下降到56%,醛基的引入使得糖环残基开环,降低了分子的有序结晶排列和堆积程度,从而使得结晶程度下降;其热解温度,从MC的230℃降低到180℃,而最大失重率温度从340℃下降到290℃,说明随着醛基含量的增加,二醛纤维素的更易于热解,热失重率也降低了。
【学位授予单位】:昆明理工大学
【学位级别】:博士
【学位授予年份】:2008
【分类号】:TB383.1
|
|
|
|
1 |
孙宾,武利顺,梁伯润;医用可吸收氧化纤维素及其氧化体系研究进展[J];中国纺织大学学报;2000年04期 |
2 |
谢含铭;丁绍卿;王鲁平;袁增麟;张国来;郎淑慧;;革兰氏阴性细菌细胞表面产物的超微结构[J];电子显微学报;1990年03期 |
3 |
熊犍,叶君,何小维,吴奏谦;改进非均相高碘酸氧化纤维素反应[J];高分子材料科学与工程;2000年03期 |
4 |
王俊玲,张丽芳,倪中海,宗志敏,魏贤勇;芦荟多糖的提取及总糖含量测定[J];海峡药学;2002年05期 |
5 |
何莉萍;张瑞斌;沈钧;尹宏雷;郝俊;;奶粉中蛋白质的快速测定法[J];理化检验(化学分册);2006年05期 |
6 |
邵伟,李立勇,李王平,李爱华;猕猴桃纳塔的研制[J];农牧产品开发;2000年02期 |
7 |
苏建宇,乔长晟;木醋杆菌静态培养生产细菌纤维素的研究[J];宁夏农学院学报;2001年01期 |
8 |
马承铸,顾真荣;醋菌纤维素高产菌株筛选和菌物鉴定[J];上海农业学报;2000年03期 |
9 |
刘四新,李从发,李枚秋,方仲根,康丽茹;纳塔产生菌的分离鉴定和发酵特性研究[J];食品与发酵工业;1999年06期 |
10 |
贾士儒,欧宏宇,傅强;新型生物材料——细菌纤维素[J];食品与发酵工业;2001年01期 |
|
|
|
|
|
1 |
钟鑫,薛平,丁筠;木塑复合材料性能研究的关键问题[J];工程塑料应用;2003年01期 |
2 |
李欣欣;王琳琳;申挺挺;宋志刚;韩建荣;;芦笋老茎堆肥中高温纤维素分解菌的分离、筛选及鉴定[J];山东农业科学;2012年04期 |
3 |
孙玉军,陈彦,王洵,李燕斐;蜜环菌胞外多糖的分离纯化及其性质研究[J];安徽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5年05期 |
4 |
郑清;王玉琴;;利用文蛤壳制备复合氨基酸螯合钙[J];安徽化工;2009年01期 |
5 |
王岚岚,叶生梅;密闭微波酸水解法测定食品中淀粉含量[J];安徽工程科技学院学报;2002年01期 |
6 |
杭志喜;酶改善二次纤维结合性能的研究[J];安徽工程科技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03年01期 |
7 |
王晓林;陶玉贵;李鹤飞;肖苏峰;;酸性蛋白酶饲料固态发酵条件的研究[J];安徽工程科技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06年02期 |
8 |
叶生梅;;稻草秸秆预处理实验研究[J];安徽工程科技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08年04期 |
9 |
侯新东;盛桂莲;张桦;腊萍;;质粒DNA提取方法的探讨[J];安徽农学通报;2006年13期 |
10 |
马磊,蔡勇,杨明明,李青旺,樊俊华,祁艳霞,吴迪,张西峰,齐枫;穿梭表达载体pYG43的构建及碱性纤维素酶基因的分泌表达[J];安徽农业科学;2005年03期 |
|
|
|
|
|
1 |
熊犍,叶君,梁文芷,彭纪南;绿色革命中纤维素科学的战略地位[J];大自然探索;1998年02期 |
2 |
褚以文;微生物培养基优化方法及其OPTI优化软件[J];国外医药(抗生素分册);1999年02期 |
3 |
贾士儒,欧竑宇;细菌纤维素的生物合成及其应用[J];化工科技市场;2001年02期 |
4 |
李信,许雷,裴鑫德;蛹虫草(Cordyceps militaris)菌丝体液体培养基的优化和发酵条件的研究[J];核农学报;1998年01期 |
5 |
马承铸;生物有机纳米材料——细菌纤维素[J];精细与专用化学品;2001年18期 |
6 |
朱乾浩,汪若海;高等植物纤维素合成的最新研究进展[J];生命科学;2000年05期 |
7 |
刘四新,李从发,李枚秋,方仲根,康丽茹;纳塔产生菌的分离鉴定和发酵特性研究[J];食品与发酵工业;1999年06期 |
8 |
贾士儒,欧宏宇,傅强;新型生物材料——细菌纤维素[J];食品与发酵工业;2001年01期 |
9 |
刘四新,李枚秋,方仲根;椰子纳塔发酵条件研究[J];食品与发酵工业;1999年01期 |
10 |
谢俊杰,佘世望;培养条件对红茶菌生长及抗菌作用的影响[J];食品工业科技;2000年03期 |
|
|
|
|
|
1 |
王俐;;鸡的肠道微生物与其营养的关系[A];中国畜牧兽医学会动物营养学分会第六届全国会员代表大会暨第八届学术研讨会论文集(下)[C];2000年 |
2 |
王炜;宋博;史续典;杨光;;新型纳米碳材料的先进生物制造[A];2007年全国高分子学术论文报告会论文摘要集(上册)[C];2007年 |
3 |
冯玉红;李嘉诚;林强;张晓利;吴周新;庞素娟;;自动电位滴定法测定二醛纤维素醛基含量[A];中国化学会第十三届有机分析与生物分析学术会议论文集[C];2005年 |
4 |
杨光;王刚;史续典;何峰;余龙江;;调控微生物的生物制造技术与应用[A];第四次全国土壤生物和生物化学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7年 |
5 |
石志军;王刚;臧姗姗;姜帆;杨光;;纤维素纤维与导电材料的有序原位纳米组装[A];2008年两岸三地高分子液晶态与超分子有序结构学术研讨会暨第十次全国高分子液晶态与超分子有序结构学术论文报告会论文集[C];2008年 |
6 |
孙臻;刘坤;余龙江;刘笔锋;杨光;;图案化纤维素的微纳生物组装[A];2011年全国高分子学术论文报告会论文摘要集[C];2011年 |
7 |
裴重华;林强;吴周新;;纳米微生物纤维素的合成[A];加入WTO和中国科技与可持续发展——挑战与机遇、责任和对策(下册)[C];2002年 |
8 |
张梦影;冯玉红;;细菌纤维素研究进展[A];2006年全国功能材料学术年会专辑[C];2006年 |
9 |
刘阳春;;美乐康菌茶宝的研制与应用[A];第三届“益生菌、益生元与健康研讨会”论文集[C];2004年 |
10 |
杨光;付丽娜;臧珊珊;周平;;基于细菌纤维素的医用功能材料[A];2011年全国高分子学术论文报告会论文摘要集[C];2011年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