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子封装用金刚石/铜复合材料的研究
【摘要】:随着微电子技术及半导体技术的高速发展,金刚石/铜复合材料作为新一代的电子封装材料受到了广泛的重视,它与传统的电子封装材料相比,具有更优异的性能,是未来封装最有潜力的发展方向之一。因此对金刚石/铜电子封装材料的研究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用价值。
本实验采用粉末冶金复压复烧工艺,即采用不同颗粒尺寸(20μm、40μm、90μm)的金刚石,在不同工艺条件下(压制压力、烧结温度、烧结时间)制备了金刚石体积分数分别为50%、60%和70%的金刚石/铜复合材料。
通过对材料的致密度测量和分析,研究结果表明:金刚石/铜复合材料的致密度随着压制压力的增大而增加,但压力超过1500MPa后对材料的致密度则影响不大;烧结温度在890℃时,金刚石/铜复合材料的致密度达到最大,随着温度的提高,由于金刚石颗粒的石墨化原因,致密度开始下降;延长烧结时间对金刚石/铜复合材料的致密度有一定的提高;金刚石/铜复合材料的致密度随着金刚石颗粒尺寸的增大而增加,随着金刚石体积含量的增大而减小。
通过对金刚石/铜复合材料热膨胀系数的检测,分析了温度、金刚石颗粒尺寸及体积含量对材料热膨胀系数的影响。结果表明:金刚石/铜复合材料的热膨胀系数随着温度的增大、金刚石颗粒尺寸的增大及金刚石的体积含量的减小而逐步增大。并利用ROM模型、Turner模型和Kerner模型对复合材料的热膨胀系数进行了预测。
利用模型并结合实验数据分析了影响金刚石/铜复合材料热导率的因素。结果表明:随着复合材料致密度的增大和金刚石颗粒尺寸的增大,金刚石/铜复合材料的热导率增大;随着金刚石体积含量的增加,其热导率降低,这与几何平均值模型、Maxwell模型和P.G. Klemens模型的理论计算结果相反。在本实验中所得到的金刚石/铜复合材料致密度不高,严重影响了其热导率,测量得到的复合材料热导率最高仅达到62.8 W/(m·K),与国外的相关报道和预期的目标具有一定的差距。
通过上述优化工艺制备的金刚石体积含量为70%的金刚石/铜复合材料的致密度达到83%左右,其热膨胀系数在100℃时达到6.4~7.5×10-6/K。
|
|
|
|
1 |
张桂环;碳纤维/铜复合材料的研究[J];炭素;1988年01期 |
2 |
王玉林,刘兆年,范大楠,李国俊,万怡灶;碳/铜复合材料的制备及其对组织性能的影响[J];材料工程;1989年03期 |
3 |
郭采文;;银铜复合材料中银、铜分离技术的研究[J];上海有色金属;1990年05期 |
4 |
杨鹏飞;;钨、钼金属丝在复合材料中的应用[J];上海有色金属;1985年05期 |
5 |
凤仪,应美芳,王成福;新型功能材料—碳纤维-铜复合材料[J];材料工程;1993年08期 |
6 |
万怡灶,王玉林,李国俊,曹阳,彭群家;碳毡/铜复合材料的摩擦磨损特性研究[J];复合材料学报;1997年02期 |
7 |
凤仪,应美芳,魏光霞,张晓君,王成福;碳纤维不同分布的C_F/Cu复合材料的热膨胀系数[J];金属学报;1994年21期 |
8 |
陶宁,凤仪,王成福;纤维分布方式对碳纤维—铜复合材料导热性能的影响[J];材料导报;1999年06期 |
9 |
陈仓,胡家璜;高孔隙钼铜复合材料铬化特点和性能[J];中国钼业;1994年01期 |
10 |
张兴维;;银-铜复合材料的金相观察[J];稀有金属;1983年05期 |
11 |
风仪,应美芳,王成福,史晶蕊;短炭纤维─铜复合材料摩擦磨损性能[J];新技术新工艺;1995年06期 |
12 |
孙世杰;;日本企业展出微金属注射成形工艺制作的金刚石/铜复合材料吸热部件[J];粉末冶金工业;2011年01期 |
13 |
姜国圣,王志法,何平,王海山;表面处理方式对铜/钼/铜复合材料界面结合效果的影响[J];稀有金属;2005年01期 |
14 |
刘满门;刘捷;谢明;杨有才;陈永泰;崔浩;张吉明;陈宏燕;;铜系材料注射成形研究进展[J];材料导报;2011年07期 |
15 |
姜国圣,王志法,刘正春;高钨钨-铜复合材料的研究现状[J];粉末冶金材料科学与工程;1999年01期 |
16 |
王德志;王光君;周杰;吴壮志;;超声波化学镀铜制备钼铜复合粉体[J];中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8年05期 |
17 |
孙世杰;;德国开发出可应用于电子器件散热的铜复合材料[J];粉末冶金工业;2009年05期 |
18 |
王玉庆,张名大,沈祖洪;碳纤维—铜复合材料的制造及其断裂行为[J];炭素;1987年01期 |
19 |
张晓君,应美芳,王成福;短碳纤维-铜复合材料的研制[J];材料研究学报;1990年03期 |
20 |
姜国圣,王志法,刘正春;高钨钨-铜复合材料的研究现状[J];稀有金属与硬质合金;1999年01期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