选择性降低卷烟烟气中CO含量的研究
【摘要】:如何降低卷烟中CO的含量及其有害成分,同时又保持卷烟吸味使消费者得到生理满足,是卷烟设计面临的最大挑战。非贵金属催化剂因具有低温高活性的吸附氧和高温高活性的晶格氧,催化活性接近于贵金属催化剂,原料廉价易得,热稳定性更高,因而引起人们的广泛关注。
依据CO低温催化原理,研制出了适合于烟草工业应用的具有低温催化的非贵金属催化材料,将其添加到卷烟滤嘴中进行降低卷烟烟气中CO的试验研究。本论文具体从以下方面做了研究:
(1)在研究了卷烟烟气中CO的研究现状的基础上,系统地考察了催化剂活性组分、制备方法、活性组分原子配比、焙烧温度等因素对非贵金属催化剂催化性能的影响,确定了催化剂最佳的制备工艺:沉淀氧化法制备的Co3O4/CeO2催化剂降低烟气CO含量的效果最好,当Co:Ce=9:1、反应温度为50℃或60℃,焙烧温度为265℃,焙烧时间为4h、pH在8-11范围内、Na2CO3作为沉淀剂,采用共沸蒸馏技术为最佳实验条件,与对照卷烟相比,卷烟烟气中CO的降低率达到7.56%。在最佳工艺参数条件下进行重复实验,结果表明实验的重现性好,实验效果比较稳定。卷烟烟气中CO的降低率稳定在6%-7%左右。
(2)确定了在滤嘴中分段加入是最适合应用在降低卷烟烟气中CO的工艺添加方式;研究了催化剂添加量对降低卷烟烟气中CO的影响;通过实验表明水分会降低催化剂催化活性,Co3O4/CeO2催化剂具有一定的抗湿稳定性;催化剂经重复使用活性明显下降,在大于或等于300℃下干燥处理,催化剂基本恢复初始的催化活性和选择性,因此催化剂再生后可重复利用。
(3)运用X射线衍射技术(XRD)、比表面测定仪(BET)和程序升温还原(TPR)等表征手段对Co3O4/CeO2催化剂进行晶相结构、比表面积、氧化还原特性的测试。研究发现:Co3O4/CeO2催化剂粒径较小,具有较大的比表面积和较好分散性,具备优良催化剂的特征。
(4)催化剂降低卷烟烟气中CO的机理主要有两个方面:一是复合氧化物催化剂的吸附截留;二是在介孔固体中组装了复合氧化物,这种复合氧化物可使CO在低温下被催化氧化为C02。
【学位授予单位】:昆明理工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09
【分类号】:TS411
|
|
|
|
1 |
刘源,孙海龙,刘全生,金恒芳;氧化铈气凝胶担载氧化铜催化剂上的一氧化碳氧化反应[J];催化学报;2001年05期 |
2 |
郑修成,张晓丽,王淑荣,于丽华,王向宇,吴世华;不同CuO/CeO_2催化剂上CO低温氧化反应[J];催化学报;2005年11期 |
3 |
邵建军;张平;唐幸福;张保才;宋巍;徐奕德;申文杰;;制备方法及焙烧温度对Co_3O_4/CeO_2催化剂上CO低温氧化反应的影响[J];催化学报;2007年02期 |
4 |
胡涛;杨建;赵军;王丹君;宋焕玲;丑凌军;;尿素燃烧法制备Cu-Ce-O催化剂用于消除CO[J];催化学报;2007年10期 |
5 |
郭强;吴美玲;刘源;白雪;;介孔CeO_2负载的Co_3O_4催化剂催化富氢气体中的CO优先氧化反应[J];催化学报;2007年11期 |
6 |
刘焕玲;马磊;邵赛兵;李增和;王爱琴;黄延强;张涛;;Ce改性的Pt/γ-Al_2O_3催化剂用于富氢气氛下CO选择氧化[J];催化学报;2007年12期 |
7 |
陈开东,范以宁,颜其洁;Fe_2O_3/ZrO_2催化剂上一氧化碳加氢反应制低碳烯烃──I.催化剂反应性能及反应过程中铁物相的变化[J];催化学报;1995年05期 |
8 |
梁丽萍,党淑娥,高荫本;稳定化ZrO_2超微粉体的制备及其催化CO氧化反应性能[J];复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3年03期 |
9 |
李明;王东辉;张泽廷;董同欣;史喜成;;非贵金属室温CO氧化催化剂的研究[J];环境科学与技术;2007年04期 |
10 |
许静,谢凯,陈一民,盘毅,雍成纲;Cu/SiO_2气凝胶催化剂上CO的催化氧化性能[J];分子催化;2000年01期 |
|
|
|
|
|
1 |
刘士军;金钟国;唐铁斌;刘明;;生物滤棒的研制开发[A];中国烟草学会2004年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4年 |
|
|
|
|
|
1 |
钟顺和,黎汉生,王建伟,肖秀芬;CO_2和CH_3OH直接合成碳酸二甲酯用Cu-Ni/ZrO_2-SiO_2催化剂[J];催化学报;2000年02期 |
2 |
郑修成,张晓丽,王淑荣,于丽华,王向宇,吴世华;不同CuO/CeO_2催化剂上CO低温氧化反应[J];催化学报;2005年11期 |
3 |
邹旭华;齐世学;索掌怀;安立敦;李峰;;CO低温氧化AU/AL_2O_3催化剂的失活及稳定性[J];催化学报;2006年02期 |
4 |
李常艳;沈岳年;胡瑞生;贾美林;盛世善;;Au/Fe-O催化剂活性组分在CO催化氧化反应中的存在状态[J];催化学报;2006年03期 |
5 |
王幸宜,卢冠忠,汪仁,吴善良;铜、锰氧化物的表面过剩氧及其甲苯催化燃烧活性[J];催化学报;1994年02期 |
6 |
陈开东,范以宁,颜其洁;Fe_2O_3/ZrO_2催化剂上一氧化碳加氢反应制低碳烯烃──I.催化剂反应性能及反应过程中铁物相的变化[J];催化学报;1995年05期 |
7 |
缪长喜,华伟明,高滋;SO_4~(2-)/ZrO_2催化剂上正丁烷异构化反应[J];催化学报;1997年01期 |
8 |
刘源,钟炳,彭少逸,秦永宁;钾助剂对Cu/ZrO_2合成甲醇催化剂活性的影响[J];催化学报;1998年02期 |
9 |
刘源,秦永宁,韩森;纳米晶LaMnO_3及La_(1-x)Sr_xMnO_3的合成及其催化氧化性能[J];催化学报;1998年02期 |
10 |
李淑莲,李时瑶,吴春田,孙来生;汽车尾气净化用Pt/ZrO_2-CeO_2催化剂的表征与性能[J];催化学报;1999年01期 |
|
|
|
|
|
1 |
刘少民,陶宁,戴亚,唐宏,陈良友,许萍,盛良全,方力;荧光光度法测定卷烟烟气中3,4-苯并[α]芘[J];中国烟草科学;2002年02期 |
2 |
姚伟,冯学伟,王邵雷,李桂贞,杨良驹;卷烟烟气中挥发性羰基化合物的检测方法[J];华东理工大学学报;2005年01期 |
3 |
闫克玉;王建民;姚二民;闫洪洋;黄鸿勋;;卷烟烟气气相中的有害物质及其减少措施[J];郑州轻工业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05年04期 |
4 |
谢兰英;刘琪;谢新萍;;植物添加剂降低卷烟烟气自由基研究进展[J];广东化工;2006年01期 |
5 |
谢兰英;钟科军;刘琪;奚红霞;;卷烟烟气CO及其降低去除研究进展[J];环境科学与技术;2006年09期 |
6 |
米娜;潘秀颉;杨陟华;姚华;朱茂祥;;卷烟烟气对机体的氧化损伤[J];环境保护;2007年09期 |
7 |
王鹏;尚军;吕祥敏;彭忠;兰中于;;卷烟烟气中氢氰酸流动分析模块的建立[J];安徽农业科学;2010年15期 |
8 |
李燕垣,谢立群,潘伟才,李蓓洁;测定卷烟烟气总粒相物主要影响因素的探讨[J];烟草科技;1997年04期 |
9 |
谢雯燕;金永明;孙凯建;史佳沁;刘百战;;多维气相色谱/质谱法快速测定卷烟烟气中的苯并(a)芘[J];中国烟草学报;2006年06期 |
10 |
何智慧;罗嘉;蒋腊梅;练文柳;;气相色谱-质谱法检测卷烟烟气中的苯并[a]芘[J];湖南文理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07年02期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