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南省会泽县金红地区构造解析
【摘要】:本文在搜集和整理前人资料的基础上,通过野外观测、地质填图等手段,利用图解法、数理统计学方法、蒙特卡罗法及有限元法对金红地区构造进行了分析研究,取得了以下成果和认识:
1、研究区内断层按形成时期、规模及活动影响范围可以划分为三级,本文着重对麒麟厂断层、大菜园断层及车家坪断层(F1)、F2-F7等一、二级断层进行了解析。区内断层主要沿北东20。方向(部分沿近南北向)延伸,呈叠瓦式排列,倾向南东,且多兼具平移运动特征。
2、研究区内车家坪背斜轴向约60。,付家梁子背斜轴向约55。,均被断层切割错动,出露不完整。通过调查分析初步判定区内褶皱是在海西末期相同构造应力场作用下形成的,作用力方向为北西—南东向。
3、本文通过地质分析法和图解法对研究区内节理、节理与褶皱变形进行了分期配套,并利用系统聚类分析法按相似系数对区内节理定量分组,最后求得了各组节理产状的概率密度函数,进而实现了产状的蒙特卡罗模拟。
4、在对研究区构造几何学、运动学分析的基础上,利用大型数值分析软件ANSYS分别模拟了研究区海西早-中期和晚期的构造应力场,较为深入的探讨了这两期构造运动主应力、剪应力及应变能等变化特征。
5、以车家坪地区为例,系统采集这一地区岩石地球化学样,并测试其铅锌含量,希望通过对比分析构造应力场、应变能异常与Pb、Zn元素含量异常的分布来为该地区找寻铅锌隐伏矿床提供思路。
|
|
|
|
1 |
李东林;辽宁歪头山铁矿构造研究及构造控矿模式初探[J];地质找矿论丛;2003年02期 |
2 |
孙竞雄;吕恩茂;曹德民;宗淳虎;;费林图解在苏北变质岩构造解析中的应用[J];江苏地质;1987年03期 |
3 |
赵明鹏;构造解析法在矿井地质构造预测中的应用[J];辽宁工程技术大学学报;1991年03期 |
4 |
戴传固,杨大欢;黔东南地区构造特征[J];贵州地质;2001年01期 |
5 |
陈艳;严小敏;李细光;;濑劳龙庄断裂特征研究[J];东华理工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1年01期 |
6 |
陈蜀俊,刘锁旺,姚运生,李先福,祝启坤;两郧断裂构造解析与第四纪滑动速率研究[J];大地测量与地球动力学;2004年03期 |
7 |
刘维亮;吴德超;谷曼;;四川雷波马家河坝逆冲断层研究[J];世界地质;2006年01期 |
8 |
索书田;贵州巴金区三叠系极低级变质岩系构造解析[J];地学前缘;1995年02期 |
9 |
李建威,李紫金,傅昭仁;湘东金管冲铀矿床控矿构造解析[J];华南地质与矿产;1997年01期 |
10 |
吴德超,胡修棉;四川南江上两脆-韧性叠加断裂带构造解析[J];成都理工学院学报;1998年04期 |
11 |
吴德超;王道永;邓江红;肖渊甫;;新疆若羌县中坡山地区褶皱基底叠加褶皱构造解析[J];成都理工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6年05期 |
12 |
陈永明;石玉成;;兰州地区现代应力场的构造解析[J];西北地震学报;2007年01期 |
13 |
杨海明,池三川;构造应力场对地球化学场的控制作用——以广西南丹芒场锡多金属矿田为例[J];现代地质;1990年02期 |
14 |
李少游;广西灌阳地区构造应力场研究[J];桂林工学院学报;1991年04期 |
15 |
华保钦;构造应力场、地震泵和油气运移[J];沉积学报;1995年02期 |
16 |
夏根宏,张树勋;甘肃地区构造环境剪应力场对峰值加速度的影响[J];西北地震学报;1996年04期 |
17 |
闻则刚,王正尚,杨马陵;广东地区现代构造应力场的模拟计算[J];华南地震;2001年03期 |
18 |
张凤鸣;许晓艳;刘铁军;张世忠;孙文彬;;应用震源机制解分析依兰-伊通地堑北段现代构造应力场[J];东北地震研究;2005年04期 |
19 |
张向红;杨斌;周俊喜;刘洪春;;祁连山中段构造应力场特征研究[J];高原地震;2005年04期 |
20 |
王鸿燕;刘梁;甄娟;;重力场转换构造应力场研究及其在华北地区的应用[J];科技信息;2009年21期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