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型浮选柱在大红山铜矿选厂开发应用研究
【摘要】:
近年来,由于我国电力、电子、邮电、交通运输等行业的迅速发展,对铜的需求日益增长,现有铜矿资源的开发利用状况已不能满足发展需求,出现了较大的缺口。因此,如何更有效地利用和开发铜矿资源,提高铜精矿的经济技术指标具有巨大的经济价值和现实意义。
本文系统地总结了浮选柱研究和应用的历史及现状,讨论了浮选柱的发展趋势。浮选柱的研究已受到了选矿界的广泛重视,各种形式的浮选柱应运而生。旋流-静态微泡浮选柱是由中国矿业大学研制开发的新型浮选柱,其结构包括柱分离段、旋流分离段、管浮选装置三部分。柱分离段位于整个柱体的上部,旋流分离段位于下部,二者共同构成该浮选柱的主体;管浮选装置包括自吸式微泡发生器与浮选管段两部分。旋流-静态微泡浮选柱以其独特的设计和分选优势,已被广泛应用于选煤行业。
论文主要利用旋流-静态微泡浮选柱对云南省大红山硫化铜矿进行了实验室研究和半工业分流试验研究。实验室研究表明,浮选柱在流程简化上更具优势,在保持分选指标相近的情况下,浮选柱采用一粗一精一扫三段开路作业流程,代替了浮选机的一粗二精一扫四段开路作业流程,体现出浮选柱具有更强的回收能力和高选择性。半工业分流试验采用一粗一精两段工艺流程代替生产用浮选机的二粗一扫三精六段工艺流程,主要研究了药剂制度、矿浆浓度和处理量三个重要工艺参数对试验过程的影响。试验初步确定较佳的工艺参数为:黄药用量10~15g/t,松油用量45~55g/t,处理量20~23t/d,作业浓度为45%~49%。试验取得了较好的分选指标:铜精矿品位高于28%,尾矿品位低于0.04%,回收率保持在95%以上,在国内同行业中处于领先水平。与常规浮选机生产相比,精矿品位提高了2~4.7个百分点,尾矿品位降低了0.015~0.022个百分点,回收率提高了1.5~2.2个百分点。在半工业试验过程中,浮选柱选择性好、富集比高,流程短、处理量大等优势得到了选厂的高度认可。
大红山铜矿的半工业分流试验结果表明,浮选柱能更好的实现对铜的分选,这为浮选柱应用于大红山铜矿的工业生产提供了真实可靠的数据和可行性依据,并为浮选柱在有色金属领域的拓展打下了基础。
|
|
|
|
1 |
周翔;国外印染后整理发展动态和趋势(一)[J];印染;1995年09期 |
2 |
陆波;对“九五”期间小型型钢发展的几点建议(一)[J];轧钢;1995年04期 |
3 |
邓海珠;胶结充填技术的发展[J];铜业工程;1996年02期 |
4 |
陈振海;浅谈世界洗涤技术的发展(上)[J];轻工机械;1999年02期 |
5 |
汪良贤;卫生陶瓷坯体干燥技术的发展[J];中国陶瓷工业;1999年01期 |
6 |
彭国勋;我国包装机械发展道路的探讨[J];包装与食品机械;1999年05期 |
7 |
李文胜,黄玉桥;关于燃气热水器发展前景的探讨[J];河南城建高等专科学校学报;1999年04期 |
8 |
陈喜昌,许世兵,刘明美,康顺义,康惠莲;试述我市雨养生态农业生产发展的途径[J];当代生态农业;1999年Z1期 |
9 |
刘嵩;高吸水聚合物国内外发展状况[J];化工新型材料;1999年03期 |
10 |
李雪静,杨德恩;炼油/化工一体化生产评述[J];石化技术与应用;1999年03期 |
11 |
周竹发!214221;陶瓷非传统技术的发展[J];江苏陶瓷;1999年03期 |
12 |
林乐;滚动发展 低成本扩张 加快我国高浓度磷复肥发展[J];磷肥与复肥;1999年01期 |
13 |
杜欣;我国木材制材业发展探讨[J];辽宁林业科技;1999年04期 |
14 |
戴瑞彤,郑灿龙,靳烨;山东牛肉市场现状与发展[J];肉类工业;1999年02期 |
15 |
杜志平,张高勇;洗衣粉代磷助剂的现状和发展趋势[J];日用化学品科学;1999年S1期 |
16 |
齐文启,曹磊,孙宗光;GC/MS仪器与发展及其在环境监测中的应用[J];现代科学仪器;1999年Z1期 |
17 |
李兴才;我对云南印刷高等教育的浅见[J];印刷世界;1999年04期 |
18 |
朱煜;21世纪中国石化工业展望[J];化工科技市场;1999年12期 |
19 |
黄象安;新型聚酯PTT纤维的应用和发展[J];针织工业;2000年06期 |
20 |
郑晓玲,魏可镁;催化化学与经济社会的发展[J];自然辩证法研究;2000年06期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