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氢污泥预处理方法探讨及性能比较
【摘要】:
在探索新的清洁能源过程中,氢气具有储量丰富、热值高、燃烧清洁、可重复利用等优点,被认为是理想的“未来能源”。
氢气制取方法众多,其中混合微生物发酵产氢能力高、容易实现持续稳定产氢、设备简单、操作容易而且可利用的原料来源广泛、价格低廉,甚至可以在处理有机废水的同时制取氢气,被认为是前景最好的生物产氢方法。
目前微生物厌氧发酵产氢存在的主要问题是产氢过程不稳定,产氢量低。对产氢污泥方面进行研究,考察污泥预处理对污泥产氢能力的影响,对于增强产氢过程稳定性,提高产氢量具有重要意义。
本研究以污水厂厌氧污泥为产氢微生物,通过实验选出其中效果较好的预处理方法,确定其最佳控制参数,并通过正交实验,优化了三种不同方法预处理污泥的产氢条件,对其在各自最佳产氢条件下的产氢能力进行了比较。
实验结论如下:
(1)酸处理、碱处理、热处理是污泥预处理可行的方法,本实验条件下,紫外线处理、冷处理效果并不理想;
(2)各种预处理方法控制参数为:最佳酸处理时间为90min,最佳酸处理PH值为3;最佳碱处理时间为90min,最佳碱处理PH值为11;最佳热处理时间为30s,最佳热处理温度为80℃,常规加热处理产氢污泥优于微波加热;
(3)酸处理污泥产氢限制因子为温度,碱处理和热处理污泥产氢过程限制因子为初始pH值;
(4)酸处理污泥在底物浓度9.0g/L,初始PH值为7,碱度为5.0g/L,反应温度为30℃条件组合下,产氢能力最高,比累积产氢量为241.53mL/g,最大比产氢速率为21.38mL/g·h,反应开始20h左右产氢速率达到高峰;
(5)碱处理污泥在底物浓度9.0g/L,初始PH值为9,碱度为1.0g/L,反应温度为30℃条件下,产氢能力最高,比累积产氢量为215.57mL/g,最大比产氢速率为23.38mL/g·h,反应开始后25h左右产氢速率达到高峰;
(6)热处理污泥在底物浓度9.0g/L,初始PH值为7,碱度为1.0g/L,反应温度为30℃条件下,产氢能力最高,比累积产氢量为446.56mL/g,最大比产氢速率为30.37mL/g·h,反应开始后21h左右产氢速率达到高峰;
(7)针对本实验采用污泥,热处理效果最佳,最高产氢量为446.56mL/g。
|
|
|
|
1 |
张丽霞;齐鲁;;多壁碳纳米管分散性研究[J];合成纤维;2008年06期 |
2 |
肖本益;刘俊新;;不同预处理方法对剩余污泥性质的影响研究[J];环境科学;2008年02期 |
3 |
赵晨;马智;齐小周;宋春莹;;酸和碱处理对内蒙古煤系高岭土结构和裂化性能的影响[J];工业催化;2007年01期 |
4 |
李鹤;徐鑫;谯兴国;寇巍;张大雷;;玉米秸秆化学预处理后进行厌氧干发酵试验的研究[J];环境保护与循环经济;2010年09期 |
5 |
陈茺,高晋生,颜涌捷;煤有机质在化学脱灰过程中的变化[J];华东理工大学学报;1997年03期 |
6 |
宋春莹;马智;秦永宁;赵晨;;高岭土在催化裂化脱硫过程中的应用[J];化学工业与工程;2009年01期 |
7 |
蔡木林,刘俊新;污泥厌氧发酵产氢的影响因素[J];环境科学;2005年02期 |
8 |
秦志忠,席文杰,杨小芹;高吸湿微孔纤维的吸湿性研究[J];合成纤维;2005年09期 |
9 |
刘旭东;黄莹;;酸性预处理污泥对厌氧生物制氢的影响[J];环保科技;2011年01期 |
10 |
郝冬梅,刘成岑,施凯,唐小真;中空乳胶粒子的制备——碱处理[J];高分子材料科学与工程;2001年01期 |
11 |
许继飞;任南琪;邱颉;苏东霞;;木糖发酵产氢菌的筛选及其生长产氢特性研究[J];微生物学通报;2009年04期 |
12 |
李玉青;黄英;齐暑华;;PBO纤维表面改性的研究进展[J];中国胶粘剂;2009年04期 |
13 |
张平萍;陈雪刚;程继鹏;叶瑛;;水热条件下坡缕石在NaOH溶液中的行为及结构变化[J];无机化学学报;2009年09期 |
14 |
汪同嘉;任云利;王键吉;;四种预处理方法对混合菌产氢特性的影响[J];河南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1年02期 |
15 |
肖本益,刘俊新;利用有机废弃物的发酵产氢[J];上海环境科学;2004年06期 |
16 |
陈嘉翔,余家鸾;高白度短序漂白方法D/C-Eo-D的剖析[J];造纸科学与技术;1990年01期 |
17 |
李白昆,吕炳南,任南琪;厌氧产氢细菌发酵类型和生态学的研究[J];中国沼气;1997年02期 |
18 |
蔡木林,刘俊新;利用废水和固体废弃物中有机质发酵产氢研究进展[J];环境污染治理技术与设备;2004年06期 |
19 |
王继华,赵爱萍;生物制氢技术的研究进展与应用前景[J];环境科学研究;2005年04期 |
20 |
魏素珍;刘俊新;;碱处理污泥发酵产氢生物相特征[J];环境科学;2010年10期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