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生活垃圾厌氧消化的关键生态因子强化研究
【摘要】:
厌氧消化城市生活垃圾(MSW)是集环保、能源和资源回收于一体的新的生物处理技术,其中如Dranco、Valorga、Kompogas和Biocel等工艺已经成功实现了工程化运行。然而,在厌氧消化过程中仍存在产气速率、产气量低,发酵周期长,有机物降解效率不高等问题。主要原因有:一是缺乏高效微生物;二是缺乏高效反应器;三是MSW的复杂性和可变异性;四是厌氧工艺过程稳定性差。本文在国内外已有的研究基础上,系统地研究了MSW可变异性与生物降解性、接种物筛选、好氧微生物强化厌氧消化城市有机生活垃圾(OFMSW)、OFMSW与剩余污泥的联合消化、有机负荷(OLR)波动对厌氧过程稳定性影响、温度因子对厌氧消化性能的影响与强化等内容。论文主要研究内容与结论有:
MSW是厌氧消化的关键非生物因子,能显著影响厌氧消化的效率。论文在研究MSW可变异性的基础上,比较了城市生活垃圾(MSW)、机械分选城市有机生活垃圾(MS-OFMSW)、人工分选城市有机生活垃圾(HS-OFMSW)和源分城市有机生活垃圾(SS-OFMSW)的物理组成及有机质成分;并分析了它们在不同温度(35℃/55℃)下的厌氧生物降解率分别为47.8%/49.1%、66.7%/68.0%、80.5%/81.5%和86.1%/86.9%,可生物降解物质分数(BF)分别为51.4%、63.7%、72.1%和74.0%。因而它们的产沼气潜力(BMP)存在显著差异,MSW、MS-OFMSW、HS-OFMSW和SS-OFMSW的中温(35℃)BMP分别为215.9mLCH_4/gVS、302.5mLCH_4/gVS、368.8mLCH_4/gVS和391.9mLCH_4/gVS,高温(55℃)BMP分别为221.8mLCH_4/gVS、308.4mLCH_4/gVS、373.7mLCH_4/gVS和395.4mLCH_4/gVS。
OFMSW厌氧消化的生物因子强化结果表明,初始接种物的最大比产甲烷活性(SMA)明显不同,以中温厌氧消化污泥的为最高(224mLCH_4/gVSS·d),其次为来自常温运行的UASB反应器污泥和化粪池底泥,SMA分别为196mLCH_4/gVSS·d和184.8mLCH_4/gVSS·d。经过两次中温培养、富集后,SMA显著提高,能加快OFMSW厌氧过程的启动和提高OFMSW的厌氧降解率;SMA与OFMSW厌氧降解率呈一定的正相关性,即SMA越大,OFMSW厌氧降解率越大。
接种物-OFMSW比率(ISR)会显著影响OFMSW的厌氧消化性能。在相同质量的接种物下,ISR=1是厌氧消化的最适宜值,过大或过小都会影响有机物产气量和反应器利用率。ISR=1时发酵过程稳定性较高,产气速率和产气量较大,同时,有机物降解率和反应器利用率都得到合理的提高。
此外,还利用好氧微生物(作为生物因子)对OFMSW高温厌氧消化进行了强化研究。好氧微生物能提高OFMSW的可生物降解性,增加后续厌氧过程的稳定性,提高产气量和消化效率。其中以好氧生物处理12h的OFMSW厌氧过程稳定性最好、产气量最大(29927.98mL),提高了25.8%。好氧Oh、6h、12h、24h、48h和72h的OFMSW厌氧消化速率常数分别为0.1517d~(-1)、0.1453d~(-1)、0.1428d~(-1)、0.1396d~(-1)、0.1748d~(-1)和0.1819d~(-1)。
为改善消化底物的营养结构和C/N,提高厌氧消化性能,进行了OFMSW-剩余污泥联合消化实验研究。OFMSW-剩余污泥的BMP测试结果表明,理论甲烷产量(TMP)随着OFMSW组分的增加而降低(560CH_4mL/gVS~521 CH_4mL/gVS),而BMP随之增大(223CH_4mL/gVS~414CH_4mL/gVS)。OFMSW-剩余污泥的半连续联合消化结果说明,产气速率随着OFMSW组分的增加而增大,其中以90:10(OFMSW/剩余污泥,VS基)进料(HRT=15d和OLR=4.8gVS/L·d)时的产气速率最大(2456mL/L·d)。
OLR的波动或突变对厌氧过程的稳定性有着显著的影响,主要表现在对产气速率、pH值、CH_4含量和VFA浓度的变化上。OLR对各参数影响的强弱顺序为:VFA浓度>产气速率>甲烷含量>pH值。因而可以通过对上述参数的监测来判断厌氧过程的稳定性,其中以pH监测法最为便捷实用。
在厌氧消化过程的生物因子与非生物因子强化实验中,还研究了半连续和间歇厌氧反应动力学模型,包括有机物产气动力学、降解动力学和大肠杆菌死亡动力学。由产气量和反应器的出口浓度模拟或计算,得出了有关动力学参数。35℃时半连续消化(CSTR)反应速率常数为0.119d~(-1),大肠杆菌死亡速率常数为0.69d~(-1)(以消化污泥符合美国A级污泥排放标准为例)。25℃、35℃、55℃的间歇反应速率常数分别为0.013d~(-1)、0.047d~(-1)、0.1254d~(-1);OFMSW厌氧反应的活化能为58.93kJ/mol;大肠杆菌死亡速率常数分别为0.001d~(-1)、0.0256d~(-1)和16.11d~(-1)(以消化污泥符合城镇垃圾农用控制标准GB8172-87要求为例)。
温度对OFMSW厌氧消化的影响与强化结果表明,55℃为最适宜反应温度。55℃时OFMSW平均产气率为180.80mL/gTS,平均甲烷含量为70.0%,消化时间为20d左右;发酵残留物的比产甲烷活性(SMA)为477mLCH_4/gVSS·d,其中大肠杆菌浓度和蛔虫卵的死亡率分别为10~(-3)MPN/g和100%,符合GB8172-87控制标准的卫生要求。
|
|
|
|
1 |
■文;;有机废水高活性厌氧消化污泥驯化及其微生物学研究通过部级鉴定[J];中国沼气;1993年01期 |
2 |
彭武厚,曾邦龙,陆鑫;上海星火农场大型牛场粪便厌氧消化工程简介[J];中国沼气;1994年04期 |
3 |
;有机废水高活性厌氧消化污泥驯化及微生物学研究[J];农业科技通讯;1998年02期 |
4 |
王侠,马振忠,何志强;厌氧消化玉米酒精废醪前处理技术经济分析[J];中国沼气;1999年01期 |
5 |
陈庆今,刘焕彬,胡勇有;固体有机垃圾厌氧消化处理的研究进展[J];中国沼气;2001年03期 |
6 |
余昆朋;城市生活垃圾厌氧消化技术进展[J];环境卫生工程;2003年01期 |
7 |
付胜涛,于水利;厌氧消化工艺处理水果蔬菜废弃物的研究进展[J];中国沼气;2005年04期 |
8 |
刘晓英;李秀金;董仁杰;肖勇;马欣欣;刘广青;;北京市餐厨垃圾产生状况及厌氧发酵产气潜力分析[J];可再生能源;2009年04期 |
9 |
赵剑强;;厌氧消化中污泥浓度对毒物毒性大小的影响[J];中国沼气;1991年02期 |
10 |
刘双江;胡纪萃;顾夏声;;厌氧颗粒污泥形成过程中胞外多聚物作用的研究[J];中国沼气;1992年01期 |
11 |
王菊思,赵丽辉,贾智萍,王正兰,郭玥;镍对厌氧消化过程的抑制作用研究[J];环境科学;1993年06期 |
12 |
卞如林;张希衡;王志盈;;十四种酚类物质对厌氧消化抑制特性的研究[J];中国沼气;1993年03期 |
13 |
吕淑霞;;纤维素酶在酒精废醪厌氧消化中的应用[J];沈阳农业大学学报;1993年S1期 |
14 |
徐洁泉,胡伟,汤玉珍,何捍东,吴修荣,张辉,连莉文;低温和近中温猪粪液厌氧处理的装置比较研究[J];中国沼气;1997年02期 |
15 |
杨卿,张安龙;制浆造纸工业废水厌氧生物处理的现状[J];西南造纸;2003年03期 |
16 |
孙贝烈;陈丛斌;;厌氧消化技术在禽畜粪便处理中的应用[J];辽宁农业科学;2006年03期 |
17 |
杨国栋;蒋建国;谢瑞强;江燕航;杨冰瑜;石英;杨月嫦;;餐厨垃圾处理技术与管理对策——以深圳市宝安区为例[J];环境卫生工程;2008年06期 |
18 |
鲍安红;;两相连续固体床厌氧消化反应器的试验[J];农机化研究;2009年02期 |
19 |
张妍;邓舟;夏洲;张丽颖;;农村生物质废物厌氧消化技术研究现状及展望[J];环境卫生工程;2009年05期 |
20 |
付乐;;水解酸化污水处理工艺研究[J];水工业市场;2011年04期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