鸭茅两个亚种形态及发育特性的对比研究
【摘要】:2012年4月~2013年3月在云南省草地动物科学研究院,研究了分布我国横断山区的Himalayensis鸭茅和分布于地中海地区的Hispanica鸭茅两个亚种共8份材料的形态及发育特性,以期为亚种间杂交选育适合不同育种目标的鸭茅新品种奠定基础。研究结果表明:
1.Himalayensis鸭茅与Hispanica鸭茅形态学特征存在较大差异。Himalayensis鸭茅植株高大,花序舒展下垂,叶片长而宽,外稃脊上无明显纤毛;Hispanica鸭茅植株低矮、花序直立紧缩,叶片短而细,种子脊背部有纤毛。
2.Himalayensis鸭茅与Hispanica鸭茅均为严格自交不孕,农艺性状存在一定的互补性。Himalayensis鸭茅全年饲草产量、种子生产能力优于Hispanica鸭茅。Hispanica鸭茅分蘖再生性、秋冬季生长表现优于Himalayensis鸭茅。
3.Hispanica鸭茅不同材料间形态特征及主要农艺性状均存在较大差异,其中PI221085饲草产量高、植株低矮、分蘖及再生性较好,PI265565冬季生长最快、植株高大、分蘖再生性较好,PI249730饲草季节均衡性最好,PI17034植株低矮、叶片纤细,繁殖能力较强,具有进一步开发利用价值。
4.Himalayensis鸭茅二倍体及其同源四倍体在形态学上,同源四倍体的营养器官性状有变小的趋势,繁殖器官有变大的趋势,主要农艺性状表现上,同源四倍体饲草产量增加且季节分布更均匀、冬季生长速度加快、分蘖及再生性增强。即染色体加倍有效改善了Himalayensis鸭茅分蘖性差、冬季生长速度慢、饲草产量低和季节分布不均的问题。表明染色体加倍技术在鸭茅育种中有一定的利用价值。
|
|
|
|
1 |
汤宗孝;刘洪先;;禾本科新种——纤毛鸭茅[J];四川草原;1984年04期 |
2 |
;鸭茅[J];中国农业信息;2006年12期 |
3 |
;鸡脚草[J];畜牧市场;2004年02期 |
4 |
足立泰二;薮谷勤;长友大;俞世蓉;;人工诱变同源四倍体荞麦后代花柱形态与自交不亲和性消失的遗传[J];杂粮作物;1983年02期 |
5 |
刘惠吉,王华,肖守华,吴俊平,姚志成;南通绿叶镶边白菜同源四倍体育种[J];南京农业大学学报;1990年04期 |
6 |
罗新义;;关于苜蓿二倍体与四倍体杂交问题[J];养殖技术顾问;1992年02期 |
7 |
;高梁同源四倍体及四倍体杂交种的研究[J];科技导报;1993年04期 |
8 |
罗新义;;苜蓿二倍体与四倍体杂交[J];草原与草坪;1993年03期 |
9 |
王锦秀,李健,王立英,张新宁;枸杞同源四倍体诱导新方法初报[J];宁夏农林科技;1998年06期 |
10 |
弗·茨·鲁朋;林海;;家蚕四倍体的鉴别法[J];中国蚕业;1983年04期 |
11 |
谢家雍;水稻同源四倍体和二倍体的光合曲线[J];贵州农业科学;1984年03期 |
12 |
黄金松;许秀淡;陈熹;;四倍体枇杷“闽三号”的培育[J];中国果树;1984年02期 |
13 |
B.E.Бopмoтoв;李山源;郭德栋;;糖甜菜多倍体类型细胞遗传学的研究——第一章 糖甜菜四倍体植株的细胞学特性和结实率[J];中国甜菜糖业;1984年S1期 |
14 |
B.E.Бopмoтoв;李山源;郭德栋;;糖甜菜多倍体类型细胞遗传学的研究——第四章 糖甜菜减数分裂多倍体化[J];中国甜菜糖业;1984年S1期 |
15 |
B.E.Бopмoтoв;李山源;郭德栋;;糖甜菜多倍体类型细胞遗传学的研究——第六章 四倍体糖甜菜杂交种优势育种的遗传特点[J];中国甜菜糖业;1984年S1期 |
16 |
仲裕泉,徐杰,薛淑伦,朱凤绥;同源四倍体大麦的N-带[J];江苏农业学报;1985年03期 |
17 |
秦金山,王莉,陈素萍,王大桢,牛德水,蒋兴邨,邵启全;枸杞同源四倍体新物种类型的建立[J];遗传学报;1985年03期 |
18 |
付大雄;;大麦现代栽培品种和天然四倍体的发现[J];大麦与谷类科学;1985年04期 |
19 |
朱光琴;李续中;师公贤;李亚文;;谷子不育系同源四倍体秋水仙碱引变试验[J];陕西农业科学;1987年06期 |
20 |
徐绍英,黄亚萍,陈浩军,丁守仁;同源四倍体大麦生物学特性和籽粒品质的研究[J];浙江大学学报(农业与生命科学版);1988年04期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