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绒鼠和高山姬鼠体温调节和产热特征的比较研究
【摘要】:本论文以分布于云南西部横断山地区的大绒鼠和高山姬鼠为研究对象,从个体、线粒体及解偶联蛋白等水平,在不同季节(夏季和冬季)及冷驯化条件下对其体温调节和产热特征进行研究,为该地区小型哺乳动物的生理生态适应特征提供一些基础材料。
本论文主要分为四部分:
1.大绒鼠、高山姬鼠的体温调节和产热特征的季节性差异
2.冷驯化对大绒鼠和高山姬鼠体温调节、产热特征的影响
3.大绒鼠和高山姬鼠的非颤抖性产热特征
4.大绒鼠和高山姬鼠的MMR(maximum metabolic rates)、BMR(basal metabolic rates)与消化道长度
主要结果:
1.大绒鼠、高山姬鼠的体温调节和产热特征如下:比起其它小型啮齿类它们的体温较低、维持体温稳定的环境温度范围较窄、BMR水平较高、热传导率(thermal conductance,C)高。高山姬鼠的体温、C值、BMR都比大绒鼠的高,并且高山姬鼠维持体温稳定的环境温度范围比大绒鼠的宽,两种动物的F值在啮齿类中属于偏低的种类,维持体温恒定的能力有限。并且冬季时大绒鼠、高山姬鼠体温均比夏季低,冬季BMR均高于夏季,夏季热中性区较宽,冬季热中性区较窄,冬季热中性区向低温偏移,两种动物夏季C保持稳定的温度范围较宽,冬季大绒鼠、高山姬鼠的F-值均显著高于夏季。
2.冷驯化后大绒鼠和高山姬鼠的体重和体温出现了不同程度的下降,25℃RMR显著增加,肝脏线粒体蛋白含量、状态Ⅲ、状态Ⅳ呼吸、磷氧比(P/O)均出现不同程度的增加。它们在体重降低的同时体温也降低,减小身体与环境间的温度差异,减少散热,进一步节约用于体温调节的能量。
3.两种动物冬季和冷驯化的NST_(max)均显著高于夏季和对照组。大绒鼠的NST_(max)(maximum
nonshivering thermogenesis)显著小于高山姬鼠,这与高山姬鼠洞穴铺垫物少、活动性强,而大绒鼠洞穴为草窝紧密相关。两种动物的NST_(max)均显著高于期望值,大绒鼠和高山姬鼠的
|
|
|
|
1 |
汪仁平;夏同胜;;扬子鳄体温与环境温度关系的初步分析[J];动物学杂志;2008年05期 |
2 |
;呼吸生理学[J];国外科技资料目录(医药卫生);2002年02期 |
3 |
王爱义;;炎热环境中的体温调节有无体液调节[J];生物学教学;2010年04期 |
4 |
庞诚;;关于体温调节的一些问题[J];生物学通报;1981年06期 |
5 |
杨荷芳,刘喜悦;麻雀及黄胸鹀化学体温调节的季节变化及其适应性研究[J];生态学报;1982年04期 |
6 |
谭淼,华旭初,邱仞之,蔡俊杰;热应激诱导兔脑热休克蛋白70的合成研究[J];中华病理学杂志;1997年01期 |
7 |
杨果杰;体温调节和发热的比较生理学[J];实验动物科学与管理;2003年01期 |
8 |
汪晓琳;鲍毅新;柳劲松;陈挺;林笑蓉;;黑腹绒鼠的代谢产热特征及其体温调节[J];兽类学报;2008年03期 |
9 |
王身立,秦世真;从增进和抑制记忆药物的作用谈到记忆的分子机制[J];自然杂志;1983年09期 |
10 |
鲜学义,韩相田,关鲁波,庞诚;体温调节数学模型的生物物理学研究[J];生物化学与生物物理进展;1988年03期 |
11 |
刘重斌;吴博;;脊尾白虾生理性体温调节的初步观察[J];四川动物;2009年04期 |
12 |
柳劲松,李铁,王春山;小鹀和栗鹀体温调节特征的初步研究[J];黑龙江大学自然科学学报;2002年03期 |
13 |
舒霖,杜卫国;浙江舟山北草蜥的野外活动体温及体温调节[J];应用与环境生物学报;2005年04期 |
14 |
王海;杨晓密;刘春燕;王政昆;;大绒鼠和高山姬鼠的体温调节和产热特征[J];兽类学报;2006年02期 |
15 |
张玉光;;恐龙的繁殖行为:来自恐龙蛋(胚胎)化石的证据[J];自然杂志;2007年05期 |
16 |
谢静;单振光;张麟;王蓓;王政昆;;中缅树鼩蒸发失水及其热能研究[J];兽类学报;2010年04期 |
17 |
孙久荣,黄亿华,钟丽文,叶闻,纪菲;ATP对大鼠体温调节的影响[J];北京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1999年02期 |
18 |
朱万龙;杨永宏;贾婷;练硝;王政昆;龚正达;郭宪国;;横断山两种小型哺乳动物的蒸发失水与体温调节[J];兽类学报;2008年01期 |
19 |
石路;;光源色温对人体生物节律和体温调节的影响[J];人类工效学;2006年03期 |
20 |
舒霖;沈建伟;张永普;刘亦秋;占勇军;;围栏条件下平胸龟的体温变异[J];应用与环境生物学报;2009年04期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