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明清民俗钱币视觉元素内涵及应用研究
【摘要】:民俗钱币是人们利用具有特殊吉祥和厌胜意义的文字与图像,用来厌服邪魅、避祸和求取吉祥的特殊钱币。它内涵十分丰富,涉及到古代社会的政治、经济、民俗、宗教等诸多方面,是汉唐以来重要的传统文化载体。它不具有货币职能,而只是在形制上与货币相似。它们是人们客观需求和文化发展的衍生物,完美诠释了我国钱币艺术、宗教文化和造型艺术。其主要内容与古代宗教中的巫术有关。民俗钱币的数量巨大、种类繁多,反映了不同时代人们的精神生活和物质生活。其中尤以明清的民俗钱币为盛,明清处于我国封建王朝的末期,封建的民俗传统文化也发展到了一个极致和高度,这一时期的民俗钱币汇集千年民俗钱币的精华于一身,无论是在造型还是在内涵上都是前者不可相比的,浓缩了多彩的民族特性和丰厚的文化内涵。
本文在梳理钱币和民俗钱币的历史发展脉络的基础上,分析了民俗钱币的视觉要素与产生的社会意义,分别从内容、宗教、工艺三个方面对民俗钱币的视觉元素进行了探讨,通过分析民俗钱币的“形”与“意”,研究民俗钱币的视觉元素,并在此基础上分析了民俗钱币视觉元素与内涵在现代的应用方法,最后结合现代理念,就如何更好地传承民俗钱币的“形”与“意”,尤其是民俗钱币所蕴含的“意”对于现代设计应用的启示意进行了探讨。从挖掘民俗钱币的视觉元素入手,最终达到追根溯源、古为今用、学以致用的研究目的。
对明清民俗钱币的视觉元素及内涵进行研究,不但可以更好的学习和传承中华民族传统文化,而且可以学习和分析中不同时期的人文面貌和风俗文化。对于我们进一步探索明清民俗钱币的艺术价值和研究继承传统文化都有着重要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