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缅边境洛村拉祜西民间信仰空间研究
【摘要】:本文是以居住在中缅边境洛村的拉祜西为研究对象,聚焦促使该区域秩序生成和维持的民间信仰体系,从时空研究,尤其是从空间研究的视角,进行细致考察和深入描述的民族志研究,重点关注民间信仰的空间构成力。在前后十个月的实地田野调查基础上,本文试图以空间为研究视角,探究地处边境的拉祜西这一族群的社会空间构型,是如何通过诸如传说、仪式等一整套具有隐喻性质和实践经验的民间信仰体系来表现、建构、生产的,形成拉祜西自有的时空观、人观、文化传统、行为惯习。同时,分析民间信仰所形构的空间与其他诸如政治、现代化等诸多空间之间相互挤压、叠加和并置的状况。本论文由“导论”、正文(五章)及“结语”组成。第一章探讨拉祜西居住的自然和人文空间。主要探讨洛村拉祜西如何运用民间信仰,打破新居地的空间均质性,将空间进行圣化、区分,从而通过集体的历史记忆,达到对居住空间的认识和整顿,形成“地方感”,将所居住的空间转化为结合民间信仰和文化逻辑的“地方”。第二章探讨以“家神”为中心的信仰空间。主要探讨洛村拉祜西围绕“家神”的仪式实践和交往实践,由此构建了拉祜西以血缘、亲缘为基础的交往空间,强化着家族这一亲缘关系在拉祜西的关系联结中发挥的重要作用。第三章探讨以“寨神”为中心的信仰空间。主要探讨洛村拉祜西以“寨神”为基础,通过关涉集体利益的仪式和节庆,塑造了村寨的神圣时空体系和生活节律,同时,形成以村域为地缘边界的拉祜西村寨公共空间,加强了以村域为界的村落地域认同。第四章探讨以佛区信仰体系。通过以“佛区佛主”为中心的跨村/跨国交往体系,形塑了拉祜西对村域以外的时空认知,构建了拉祜西超乡土的联结空间,实质上强化的是对同一族群或分支人群的认同。拉祜西在以上三重信仰空间的建构和实践中,展演着富有特色的观念体系和文化逻辑,并表达着对不同结构的认同。第五章本着对洛村拉祜西文化社会稳定结构的追寻,在以上三章对三重信仰空间构型铺陈和展现的基础上,试图总结作为空间体系的拉祜西民间信仰的特征、结构,包括三重空间的级序、空间的非均质性、二元合和的结构逻辑、空间的内部阶序等。并且,基于在现代社会中各种空间叠加并置错置等事实下,研究作为社会空间之一的民间信仰空间与政治空间、现代医疗空间、网络虚拟空间之间的空间叠加互动关系,展现来自村落内外多重空间力量的遭遇与相互碰撞,最终这一空间体系的张力,表现为民间对社会结构有选择地继承和创新,对这一空间体系进行扩展、重构和改造,以实现各种空间在拉祜西社会的共融与平衡。通过对这些蕴藏于表象之下的结构探析,本文也试图为研究边境地区跨界族群的文化实践和主体性诉求提供基于空间研究的人类学阐释。最后部分为结语:一是民间信仰空间构建了拉祜西的文化主体性,三重信仰空间及其下的文化实践,构筑起了中缅边境拉祜西社会的社会体系和意义体系,即是中缅边境拉祜西的文化特性和主体性。二是感觉结构的开放性融合了空间的叠加。空间的生产性,通过原有的感觉结构,结合个体及群体的新的经验,修正并创造新的空间和空间关系,来解决各种空间之间的相遇问题,这是理解当今众多乡村空间叠加与并置的有效手段。三是空间研究是跨境民族研究的重要方法,也应该成为理解边境社会文化与人群的重要关切。时空并不像我们所感知、所忽略的那样,是自在自为的,它是被生产的,同时也是生产者。通过研究和论述,本文想要展现的,是拉祜西的民间信仰如何成为当地老百姓生产生活时间、空间的塑造者,民间信仰又如何超越世俗的时间(我们惯习的西历、农历时间)和空间(我们惯习的行政区划、国家边界),稳固并操控着不同层级的时间节奏、空间架构,从而形塑这一群体的社会结构,达至这一族群社会的维持、运转和发展。同时这一时空结构,也即感觉结构,处于不断地发展变化当中,这其中既包含了过去历史的因素,亦包含了当下和未来的因素,每一代拉祜西人可以通过一整套民间信仰实践传习到历史的感觉结构,亦可以通过自己独特的经验,发展新的感觉结构,使得这一基于民间信仰发展而来的空间具有生产性,可以再生产。面向历史与未来,本文试图全面地展现一个地处云南边地的跨境民族特殊的民间信仰风貌和迥异的时空构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