鄂尔多斯盆地子长史家畔地区延长组储层特征研究
【摘要】:鄂尔多斯盆地为为中国重要的能源盆地,石油、天然气、煤、铀、水等多种能源同盆共生。延长组为典型的低渗透储层,三角洲砂体发育的东部地区一直是油气勘探的重要区域。本文选取东部研究程度较低的史家畔地区作为研究区,运用沉积学、层序地层学、储层地质学、石油地质学等理论,在大量钻测井、野外露头及测试分析的基础上,对地层、沉积相、沉积模式、储层特征、储层非均质性、成藏模式等方面进行了系统全面的研究,可以丰富陆相低渗透储层研究理论及指导油田勘探。
1.根据研究区延长组层序界面的物质表现,如不整合界面、冲刷侵蚀面、最大湖泛面、区域性的洪泛事件标志、岩性—岩相转换面、对比标志层,把延长组划分为一个二级层序,其最大湖泛面(凝缩层)为长7中下部的张家滩页岩,又可进一步划分出5个三级层序,每个层序的平均年限为5.2 Ma,每个三级层序均有低位体系域、水进体系域及高位体系域组成,并和岩性地层划分进行了对比。
2.沉积相分析表明,主要发育三角洲、湖泊沉积体系,并进行了亚相和微相的划分,主要受北东相物源影响,三角洲主体为北东或南北向展布,在古地理演化过程中,长10为三角洲平原亚相;长9-长7为三角洲前缘亚相;长64、长63、长62、长61、长4+52、长4+51、长3、长2发育三角洲平原;长1期由于差异沉降作用,湖盆转移至子长附近,研究区为三角洲前缘亚相。并建立了该区浅水三角洲沉积模式。
3.储层主要为灰色、浅灰绿色长石砂岩,部分岩屑长石砂岩,粒度以细砂为主,其次为粉砂和中砂。杂基以云母和泥质为主,胶结物主要有石英质、长石质、方解石,少量的白云石、黄铁矿。分选好,磨圆度以次棱角状—次圆状为主,呈颗粒支撑,颗粒间以线接触为主,胶结类型以孔隙式和加大—孔隙式为主。
4.储层在成岩过程中经历了不同程度的压实作用、胶结作用、交代作用及溶蚀作用。压实及胶结作用不利于孔隙的保存,而交代及溶蚀作用在一定程度上改善了储层。根据粘土矿物成分、石英加大、孔隙类型等参数分析,储层已进入晚成岩作用A亚期,长6已进入晚成岩A—-B期。划分出弱压实-绿泥石胶结相、弱压实-碳酸盐胶结相、弱压实-石英、长石胶结相、压实-压溶相、弱压实-溶蚀相、浊沸石-长石溶蚀相。其中弱压实-绿泥石胶结相、长石溶蚀相是研究区最有利的成岩相。储层整体为中孔、中低渗,非均质性强,平面上高孔、渗区和分流河道(水下分流河道)区具有良好的对应关系。储层的物性及非均质性受沉积及成岩作用的影响。有利的相带为分流河道及水下分流河道,方解石、云母均与孔隙度、渗透率呈负相关性,而绿泥石薄膜的存在有利于孔隙的保存,可提高储层的物性。根据影响储层物性的主要参数对研究区储层进行了分类,分析其在纵横向上的变化。研究区发育Ⅱ类、Ⅲ类和Ⅳ类等3大类储层,其中Ⅲ类(可分为Ⅲa.Ⅲb)是研究区的主要储层。
5.根据孔隙与成岩演化的定量计算公式,对研究区长4+5、长6砂岩的原始孔隙度、压实后粒间体积、胶结后粒间体积、溶蚀后体积及压实率、胶结率、微孔率、溶解孔隙率等进行了恢复,建立了研究区不同成岩作用与孔隙度的定量演化关系。
6.通过油藏控制因素和油气富集规律分析,认为研究区延长组具有较有利的生储盖组合和良好的油气圈闭条件。根据有利储层发育,结合产能特征和顶面高程,在研究区延长组不同层位进行了有利区块预测,指出了下一步的勘探重点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