晚清民初无线电报技术经由期刊在中国的传播
【摘要】:运用科学史考证与分析的方法对西方无线电报技术经由期刊在中国的传播作了全面的历史考察,以期为西方近代技术向中国转移机制的研究提供借鉴和开辟中国近代科学技术史和科学传播史研究的新领域。
全面调查了无线电报技术专业期刊出现以前的3000多种期刊上万篇文章,从中选择了自1897年至1919年,共计51种期刊共185篇文章,作为无线电报技术经由期刊在中国传播的主要依据。又从中选取了《时务报》、《东方杂志》、《科学》杂志、《无线电月报》作为代表性期刊,对其进行系统的文献统计、文本分析和内容比较。
研究结果表明:1897年《时务报》最早命名“无线电报”和“电浪”(电磁波),“无线电报”一文中记载了马可尼进行无线电报通信实验的情形,其最早传播无线电报技术距马可尼获得无线电报技术专利仅有2年。《东方杂志》是近代传播无线电报技术历时最久的期刊,前后延续40多年,1904年至1918年间刊载了32篇对无线电报原理作科学介绍的文章,同时最早介绍过对无线电波穿透性的研究,并详细介绍了无线鱼雷艇的发明情况。中国科学社创办的《科学》最早出版的“无线电专号”,同时中国科学社还创办了中国最早的无线电研究所,“无线电专号”述及磁感应现象、无线电信号传输、无线电发射站、地球曲面、障碍物、空气、铜等对信号传输的影响、信道、整流、信号接收等概念,还对我国民族无线电事业作了广泛的调查和研究,并提出我国无线电事业的发展建议。《无线电月报》是中国第一份无线电报技术专业期刊,其占据行业内传播制高点,内容涉及国内外无线电台制造技术和厂商概况,无线电报机实体及其原理,国民政府关于无线电台管理的规章制度,国内外无线电台的设备和技术情况等;同时,其主要编者和作者王崇植、恽震、倪尚达等均为中国第一批无线电事业的领军人;还发表了《无线电译名草案》,首次在期刊中按照英文字母顺序将专业名词作中英文一一对照;勾勒出民国无线电装备市场概貌。
研究结论认为:20世纪20年代末期,无线电报技术作为中国技术体系的学科分支之一已基本形成。其标志:一是无线电报技术获得广泛的社会认同;二是自西方引进成熟的无线电报理论;三是中国科学社等为代表的学术研究团体构成了中国最早的从事专业无线电报技术研究工作的群体;四是以上海南洋公学为代表的专业的大学教育;五是《无线电月报》开创的我国无线电报技术专业期刊的先河。
无线电报技术是中国近代从知识引进到民族自主创新,从技术体系形成到应用推广、扩散、传播速率最快和影响最大的技术之一。在物理学方面,无线电报技术自电磁学中分离出来后,反过来向物理学渗透,衍生出了无线电物理学、真空电子学、半导体物理学等新的二级学科;在工业技术方面,形成了新的工业生产部门,衍生出了无线电电子学、电信技术、电工技术等独立的二级学科;在社会科学方面,促生了一种全新的传播载体、新闻事业和信息交流方式,也派生出了广播电视事业、电化教育等三级学科,从而大大提高了人们对科学技术神奇力量的认识,加快了中国传统社会向近代化文明过渡的进程。
无线电报技术经由期刊在中国的传播可划分为知识传播阶段、技术传播阶段和学科建制化传播阶段三个历史阶段。1897年《时务报》最早传播无线电报知识,直至1905年《东方杂志》创刊并开始传播无线电报技术,这一时期期刊传播无线电报技术为知识传播;1905年至1925年,由于《东方杂志》持续对无线电报技术发明的深入传播,以及《科学》对于无线电报技术原理的深入介绍,这一时期期刊传播无线电报技术为技术传播;1925年《科学》首创“无线电专号”,至1928年《无线电月报》创无线电报技术专业期刊之先河,这一时期期刊传播无线电报技术为学科建制化传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