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安秦岭北麓都市农业地域类型及发展模式研究
【摘要】:都市农业萌芽于1898年英国人霍华德倡导的“田园城市”,其基本思想是实现城乡有机结合、优化大都市地区的生活环境。发展至今,都市农业地域以“镶嵌”在城市内部或分布在都市郊区延伸带的形式存在,形成集生产性、生活性和生态性为一体的复合空间,这种特殊的农业形态是以都市市场需求为导向,紧密依托城市并服务于城市的,在科学发展观指导下,通过提供高效优质和可持续发展相结合的现代农业生产和休闲农业服务,广泛而深入地参与大都市圈内各项社会经济文化活动。都市农业上世纪九十年代被引入我国,并在大中城市进行了积极探索与实践。2012年农业部第一次以“都市现代农业”为主题召开全国都市现代农业现场交流会,西安作为参与会议交流的八个城市之一,期待发展成为中国西部都市现代农业的先行者,逐步构建大西安都市农业圈。
西安秦岭北麓郊县以其独特的农业基础和区位优势,成为大西安都市农业圈的主体和核心区域。对其地域类型和发展模式分析研究,是对都市农业圈发展研究的细致化过程,有助于因地制宜对镇(街办)发展进行科学规划、对大都市地区都市农业建设作出战略部署。本文选取西安秦岭北麓地域为研究对象,探究其都市农业地域类型和发展模式:立足于都市农业深刻内涵和多维功能,通过构建都市农业发展综合评价指标体系,将层次分析法与熵值法相结合共同确定各指标权重,继而开展大城市周边的镇(街办)尺度都市农业发展水平测度和分级研究;然后,基于各镇(街办)的都市农业综合发展水平,进一步结合农业类型指标,采用自组织特征映射(SOFM)人工神经网络聚类算法,划分出都市农业地域类型并分析其空间格局;最后,将实地调研资料与AreGIS空间分析功能相结合,归纳得出不同地域类型的镇(街办)都市农业发展模式并加以解释。主要结论和观点如下:
(1)对国内外都市农业的发展实践和主题研究进行了归纳与总结。发现欠缺定量研究都市农业地域类型的方法,在镇域尺度下对都市农业发展模式的研究也不多见。论文提出镇域微观尺度下的大都市郊区都市农业发展研究框架和方法。
(2)通过建立都市农业发展综合指标体系和SOFM模型,研究结果显示西安秦岭北麓都市农业地域类型丰富且聚类特征明显。通过划分结果,可以比较在同一发展水平下不同地域类型的镇(街办)都市农业发展模式的差异,或者分析同一种地域类型镇(街办)都市农业发展水平存在差异的原因,这就建立了发展水平和地域类型间的关联,弥补了已有研究的不足。
(3)提出了西安市秦岭北麓发展都市农业的六种模式:城乡多功能互动模式、科技园区引导模式、休闲农业提升模式、加工物流外向模式、特色农业生产模式和沟峪乡村旅游带动模式。在现有调研资料基础上依次分析它们的特点和发展机理,选取典型镇(街办)剖析其模式表现,并指出未来发展方向。为大都市周边农村区域发展和都市现代农业建设提供了决策依据。
【学位授予单位】:西北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3
【分类号】:F327
|
|
|
|
1 |
本报记者 王科 严华;[N];安庆日报;2007年 |
2 |
宋则;[N];中国改革报;2007年 |
3 |
本报记者 徐振刚;[N];中国食品报;2010年 |
4 |
本报记者 张玉玲;[N];光明日报;2005年 |
5 |
宋则;[N];经济参考报;2003年 |
6 |
王微;[N];经济参考报;2003年 |
7 |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 “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课题组$$ 课题负责人:谢伏瞻 刘世锦$$ 本报告执笔:王微;[N];中国经济时报;2003年 |
8 |
厉以宁(作者为全国政协经济委员会副主任、经济学家);[N];文汇报;2003年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