厚朴酚磷脂复合物的制备、理化性质与生物利用度研究
【摘要】:针对厚朴酚水溶性差、口服生物利用度低等难题,本论文对以溶剂法制备的厚朴酚磷脂复合物进行了系统的研究,以期达到增加其口服吸收、提高生物利用度的目的。主要研究内容如下。
(1)建立了厚朴酚磷脂复合物制备条件的评价标准,即厚朴酚与磷脂的复合率,并以其考察反应溶剂的种类、磷脂与原药的投料比、反应物浓度、反应时间及反应温度等制备工艺条件对复合率的影响,并对制备工艺条件进行了验证。结果表明反应溶剂的种类与投料比为制备关键工艺条件;经验证的制备工艺条件为:反应溶剂为四氢呋喃,磷脂与厚朴酚投料比为3:1,40℃条件下反应3h。
(2)采用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厚朴酚磷脂复合物的含量,并根据药品质量标准分析方法验证指导原则对测定方法进行了系统全面的验证。验证结果表明,该方法灵敏度和准确度高,重复性和耐用性好,可作为厚朴酚磷脂复合物的含量测定方法。
(3)采用紫外光谱、扫描量热、X-射线粉末衍射、红外吸收以及核磁共振等手段研究了厚朴酚磷脂复合物的理化性质,并对其形成机理进行了探讨。结果表明与磷脂形成复合物后,厚朴酚的晶型特性消失,表现出无定形特征,并高度分散于磷脂分子中。厚朴酚苯环骨架或其酚羟基与磷脂极性端的相应红外信号发生变化,但磷脂的非极性端仍保持原有红外特征,推测两者结合部位应发生在厚朴酚的苯环骨架或其酚羟基与磷脂的极性碱基部位。厚朴酚磷脂复合物的核磁共振氢谱中厚朴酚的质子信号明显减弱,可推测是由于厚朴酚与磷脂的极性端彼此被固定,其自由转动的脂肪酸链的包覆作用所导致;由于未产生新的质子信号,进一步表明两者是以分子间力结合形成的复合物,而非生成了新的化合物。影响因素和加速试验研究表明,厚朴酚磷脂复合物与原药及其物理混合物相比,复合物中厚朴酚的酚羟基与磷脂的极性端结合后,脂肪酸链减少了氧、光能等对厚朴酚易于氧化部位的影响,热稳定性显著提高。
(4)厚朴酚磷脂物理混合物和厚朴酚磷脂复合物在水中的表观溶解度均有不同程度的提高,但以厚朴酚磷脂物理混合物在水中的表观溶解度更大,其差别说明厚朴酚磷脂复合物中两者分子间力的形成改变了厚朴酚的溶解特征。厚朴酚、厚朴酚磷脂物理混合物和厚朴酚磷脂复合物在pH1.2~8.0范围内,各自的溶解度无明显差异,说明厚朴酚的溶解度在生理酸碱度范围内非pH依赖型。体外溶出实验结果表明,不含表面活性剂不同pH溶出介质对厚朴酚、厚朴酚磷脂物理混合物和厚朴酚磷脂复合物的溶出速率无显著影响;但作为一种外部机械力,不同的溶出转数可影响复合物中药物在溶出介质中的扩散。
(5)分别口服给予Spragu-Dawley大鼠相同剂量的厚朴酚、厚朴酚磷脂物理混合物、厚朴酚磷脂复合物,进行了大鼠体内药代动力学研究,以比较三组药代动力学特征和口服相对生物利用度。结果显示厚朴酚磷脂复合物与原药相比,Cmax、Tmax、AUC、MRT等主要药动学参数均发生了显著变化,在试验测定时间范围内口服生物利用度提高97%,并表现出一定的缓释特征。对体内研究结果的分析表明,厚朴酚与磷脂形成复合物后其分子间力的存在以及厚朴酚的亲脂性使其从磷脂扩散入体液或细胞膜双脂层的作用被延缓,其体内药动学特征区别于单纯以增溶作用增加厚朴酚水溶性的物理混合物,说明磷脂复合物可通过增加其在溶液中的溶解度并延长药物作用时间,达到提高其口服生物利用度的目的。
(6)在已经取得的厚朴酚磷脂复合物体外释放度、体内血药浓度数据的基础上,采用卷积法与反卷积法分别对体内外相关性进行了建立和分析,并比较了两种方法的差异,特别是对于发生实验数据波动的情况,采用卷积分方法比反卷积分方法能有更好的拟合;以此筛选出的体外释放测定条件为:桨法,转数100转,溶出介质为1%SDS的1000mL水溶液,为未来确立厚朴酚磷脂复合物制剂的质量控制指标奠定基础。
综上所述,本文在以下5个方面进行了具有创新性的研究与探索:
(1)将厚朴酚制成磷脂复合物,该研究尚未见国内外相关报道;
(2)对制成的厚朴酚磷脂复合物进行了理化性质分析并分析推测了反应发生的部位;
(3)通过大鼠体内药代动力学研究发现,厚朴酚制成磷脂复合物后,在体内表现出一定的缓释特征,未见国内外相关研究报道;
(4)同时采用卷积分/反卷积分方法对厚朴酚磷脂复合物的体内外相关性进行比较,通过对比证明参比制剂选择的重要性,并提出以缓释与参比制剂AUC比值作为矫正因子对计算过程进行修正;
(5)以体内外相关性研究为基础,筛选和确定了厚朴酚磷脂复合物体外溶出度测定条件,未见相关研究报道。
|
|
|
|
1 |
李棣华;厚朴正交提取工艺的初步研究[J];天津中医药;2005年01期 |
2 |
徐丽珊,何新霞,周虞灿,杨玲;磷脂复合物的稳定性研究[J];食品科学;2000年01期 |
3 |
邹建华,曾稳胜;厚朴酚提取工艺的正交优选[J];中药材;2001年03期 |
4 |
李似姣;气相色谱分析磷脂复合物中脂肪酸组成及其稳定性[J];浙江师大学报(自然科学版);1998年04期 |
5 |
林英光;超临界萃取厚朴酚及其牙膏的抑菌作用研究[J];牙膏工业;2004年04期 |
6 |
阮菲;丁国琴;;正交试验优选厚朴中厚朴酚的提取工艺[J];海峡药学;2010年07期 |
7 |
凌沛学,汤漩,王凤山,祝美华,张天民;药物与磷脂复合物研究近况[J];中国药学杂志;2005年06期 |
8 |
曾和平,曾志,杨定乔,陈泽宇;保济丸中厚朴酚浓度的HPLC法测定[J];华南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4年02期 |
9 |
黄桂华,张娜,李爱国,王德风,曹心珂;灯盏花素磷脂复合物的制备及溶解性能[J];中国医药工业杂志;2005年02期 |
10 |
李玲玲;;商品厚朴挥发油GC/MS分析[J];福建分析测试;2000年01期 |
11 |
刘家琴;田建袅;谢建平;边清泉;胡之德;;厚朴酚与人血清白蛋白的相互作用研究[J];分析化学;2006年04期 |
12 |
周俊伟;;正交试验法优选厚朴酚提取工艺[J];陕西中医学院学报;2006年06期 |
13 |
冯华;申桂霞;罗秀琼;邹孔强;;正交设计法优选黔北产厚朴药材的提取工艺[J];中国药业;2010年12期 |
14 |
袁成,杜昆,朱丽青,王景祥;高效液相色谱法同时测定血清和尿中厚朴酚与和厚朴酚[J];色谱;2000年03期 |
15 |
张奎;陈红英;张志勇;马瑜;;正交试验优选香砂平胃颗粒的提取工艺[J];现代中药研究与实践;2010年01期 |
16 |
杨鸿波,邱国福,梁淑彩,何建社,许健,胡先明;银杏磷脂复合物复合率的测定[J];分析测试学报;2005年01期 |
17 |
保志娟,杨雪琼,丁中涛,曹秋娥,邹永明;紫外分光光度法同时测定厚朴酚与和厚朴酚的含量及活性研究[J];天然产物研究与开发;2004年05期 |
18 |
池晓锋;;健脾灵胶囊中厚朴提取工艺研究[J];海峡药学;2006年01期 |
19 |
于凤文,计建炳,徐之超,张惠,蒋国辉,何聂,刘化章;功率超声浸取厚朴药材中的厚朴酚[J];化工进展;2001年12期 |
20 |
庞立业,陈冠华,田益玲,李月秋;荧光分光光度法测定生药厚朴中的厚朴酚与和厚朴酚[J];河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4年02期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