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有机磷菌对酸性土壤铅镉铜钝化效应和机理研究
【摘要】:本文将解有机磷菌和菜籽粕应用于Pb,Cd和Cu重金属污染的酸性土壤中,研究其对酸性土壤中重金属的钝化效应及微生物钝化机制。本实验采用的解有机磷菌为粘质沙雷氏菌(Serratia marcescens)OPDB3-6-1。OPDB3-6-1的解有机磷能力为167.62mg/L,培养基pH在其降解有机磷过程中从7升高至8.95,在400 mg/L Pb~(2+)、100mg/LCd~(2+)、200 mg/L Cu~(2+)条件下生长良好。同时,OPDB3-6-1对于多种抗生素有很强耐性,该菌株可以分泌吲哚乙酸IAA,并且ACC脱氨酶的活性较高,促生效果较好。将OPDB3-6-1和菜籽粕分两次加入不同梯度(中高低三个梯度)铅镉铜污染的土壤中,每次修复周期30天,分别检验两次修复后重金属形态变化。实验的研究表明:在Pb污染土壤中,Pb为200 mg/kg、600 mg/kg和1200 mg/kg时,在添加菜籽粕与解磷菌之后,酸可提取态由初始的14.37%、19.97%、34.15%降低到4.90%、7.43%、10.46%;而残渣态由初始的2.89%、11.55%、10.53%上升至8.76%、17.37%、23.76%,第二次加菌后残渣态进一步上升至11.37%、28.12%、28.14%。在添加Cd的污染土壤中,Cd浓度分别为1,5,20 mg/kg时,初次加菌后,酸提取态分别由初始的36.80%、37.39%、43.39%降低到18.46%、20.08%、33.56%;残渣态由初始的3.55%、5.41%、1.31%上升至13.1%、7.59%、8.89%,第二次加菌后残渣态上升至19.94%、12.84%、19.20%。在Cu污染土壤中,初次加菌水溶态由初始的5.17%、2.25%、3.20%降低到1.81%、0.37%、1.68%,残渣态由初始的5.67%、5.68%、3.72%上升至10.2%、10.93%、5.59%,二次加菌后残渣态上升至24.52%、16.76%、13.07%,复合污染的钝化效果也十分显著。第二轮加菌(第60天)后土壤pH和土壤养分的变化为:所有梯度重金属污染土壤中修复后pH显著上升,涨幅最大为4.5-6.1,酸性土壤改良效果明显。同时,土壤酶活性,阳离子交换量等参数的升高表明土壤活性的明显提升。OPDB3-6-1对于不同浓度梯度的Pb,Cd和Cu微生物吸附沉淀效率实验表明,OPDB3-6-1在1h内能快速去除溶液中的金属离子,对Cu(浓度为200 mg/L)的吸附效果最好,吸附率可达到97%,Pb(浓度为200 mg/L)的沉淀作用最好,达到73%。OPDB3-6-1对重金属离子的沉淀作用比吸附作用稳定性高,不易被解吸出来。OPDB3-6-1重金属固定的机理包括对重金属的吸附和沉淀作用两方面,通过X射线衍射(XRD)以及X射线荧光(XRF)分析每种重金属的生物沉淀,数据显示铅镉铜生物可能的沉淀形式分别为,磷氯铅矿(Pb_5(PO4)_3Cl)、碳酸镉(CdCO_3)和碱式氯化铜(Cu_4(OH)_6Cl_2)。此外,通过FTIR和SEM研究了生物吸附的机理。我们发现P=O,P-OH,PO_4~(3-)和C-O在重金属的吸附中起重要作用。总体而言,微生物钝化重金属的机制主要涉及生物吸附和生物沉淀,解有机磷菌和有机磷化合物的联合使用在重金属污染控制和酸性土壤改良方面具有良好的应用前景。
|
|
|
|
1 |
;南方农作物“癌症”可治了[J];农村科学实验;2017年02期 |
2 |
杨雪;;12支团队合力探索土壤“调酸”良方 酸性土壤障碍因子修复技术集成与示范项目总结会召开[J];中国农资;2017年21期 |
3 |
小花;;养花就得搞点小动作[J];益寿宝典;2017年15期 |
4 |
尔强;;可口可乐不为人知的用途[J];老同志之友;2017年16期 |
5 |
王宁;李九玉;徐仁扣;;土壤酸化及酸性土壤的改良和管理[J];安徽农学通报;2007年23期 |
6 |
易杰祥;吕亮雪;刘国道;;土壤酸化和酸性土壤改良研究[J];华南热带农业大学学报;2006年01期 |
7 |
赵成义,任景华,薛澄泽;在酸性土壤上黑油菜对硒的吸收[J];农业环境科学学报;1993年01期 |
8 |
王祥根;;酸性土壤增施石灰提高大、小麦产量[J];耕作与栽培;1987年06期 |
9 |
石光森;马俊英;王正银;;酸性土壤上 磷、钼对菜豌豆效应的研究[J];西南农业大学学报;1987年01期 |
10 |
;矽酸炉渣改良酸性土壤效果好[J];台湾农业情况;1988年04期 |
11 |
刘同仇,邓波儿,杨竹青,冯金安;酸性土壤施用铬渣制钙镁磷肥的三价铬控制指标[J];华中农业大学学报;1988年03期 |
12 |
;国内外部分酸化磷矿肥效及其影响因素研究[J];化工矿山技术;1989年05期 |
13 |
宋松泉;;铝对植物的毒性[J];中国农学通报;1989年06期 |
14 |
席艳君,孙成,李洪锡,高立群,张淑泉;酸性土壤腐蚀[J];腐蚀科学与防护技术;2002年04期 |
15 |
刘大志,刘伯锡;石灰改良酸性土壤效果好[J];新农业;1998年09期 |
16 |
袁雪松;代贵林;;石灰在酸性土壤中的作用[J];农村科学实验;2005年08期 |
17 |
;美国发现可使作物在酸性土壤生长的基因[J];福建农业科技;2013年03期 |
18 |
李晶;杨海征;胡红青;霍庆;雷帆;;生物灰渣对小白菜生长的影响及对酸性土壤的改良[J];湖北农业科学;2010年04期 |
19 |
李子旭;;酸性土壤巧施钼[J];农村实用技术;2006年09期 |
20 |
鹿中晖,王永红,文杰;铅在酸性土壤中的腐蚀行为研究[J];现代有线传输;2001年02期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