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西“大荔人”遗址地区中更新世环境特征
【摘要】:
“大荔人”化石的发现对研究我国古人类演化史具有重要的意义,研究其
生活时代的环境状况也是一项重要的理论课题。本文从地层、地貌、沉积相、
古生物等方面综合研究了”大荔人”遗址晚新生代(尤其是中更新世)剖面,对
其中保存的古环境信息进行了分析和研究,最后归纳了该地区中更新世环境状
况。
地层和沉积相的研究从总体上讨论了“大荔人”生活时代或前后各种环境
要素演化的序列,为研究“大荔人”生活环境提供了宏观的环境背景。地层对
比中将红粘土与细砂互层与黄土沉积的L4相对应。
采用古土壤断代法和区域河流阶地发生共时性原理,得出了洛河在该地区
演化的时间序列。对各级阶地上覆地层的研究表明:阶地发生与气候恶化之间
存在时间上的对应关系,结合前人研究成果,探讨了这种对应关系的成因可能
与青藏高原的阶段性隆升有密切的联系。并推论出黄河中游地区阶地形成的一
种综合模式--构造一气候相关并共同影响阶地形成的模式:构造抬升影响气候
变化(恶化),一方面构造抬升本身使河流侵蚀基准面相对降低,另一方面气候
恶化导致海平面(湖平面)的降低,这两个方面的作用对于河流侵蚀基准面的
降低是一对同方向的正反馈作用。
对与“大荔人”头骨化石共存的双壳类化石和小哺乳类化石进行了首次研
究。双壳类化石以丽蚌为主,大多为生活在长江中下游地区的现生种类,在北
方很少有记载,由此推断“大荔人”生活时的环境与今天长江中下游地区的环
境大致相当,属于一种比较温暖湿润的亚热带气候。并推断当时是受夏季风影
响的季风性气候,可以和古土壤的成壤期相对比。小哺乳类化石则与周口店第
一地点的小化石可以对比。关于抱粉与古气候因子定量重建的讨论是基于前人
给定的回归公式和前人对“大荔人”遗址剖面进行的抱粉分析而作的实践和检
验,结果表明前人给的公式对于古土壤比较有效,但对于河流沉积物则偏差太
大。
|
|
|
|
1 |
薛祥煦,于学锋,李永项;大荔人头骨化石产地地层的再研究[J];地层学杂志;2000年03期 |
2 |
于学峰,薛祥煦,李永项;与大荔人头骨化石共生的双壳类化石及其环境意义[J];西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1年01期 |
3 |
魏明建,李虎侯;早期智人古老型——智人大荔亚种的年代[J];地学前缘;2000年S2期 |
4 |
尹功明,尹金辉,卢演俦,赵华;大荔人化石地层的年龄[J];科学通报;2002年12期 |
5 |
吴汝康;;突尼芬遗址Ⅰ[J];古脊椎动物学报;1964年02期 |
6 |
尤玉柱;峙峪遗址刻划符号初探[J];科学通报;1982年16期 |
7 |
李浩;;“第二届世界早、中更新世两面器工业国际学术研讨会”在韩国全谷里史前博物馆举行[J];人类学学报;2011年03期 |
8 |
李平日,方国祥,郑建生;华南中更新世海进的发现及初步研究[J];科学通报;1991年13期 |
9 |
梦飞;特洛伊城遗址在哪里[J];科学大观园;2004年05期 |
10 |
侯亚梅,黄慰文;东亚和早期人类第一次大迁徙浪潮[J];人类学学报;1998年04期 |
11 |
李花淑,崔天日;图们江流域中更新世火山泥石流分布及其特征[J];吉林地质;2005年03期 |
12 |
;小河遗址五大神秘[J];发明与革新;2001年04期 |
13 |
潘江;保护地质及化石遗址[J];化石;1995年02期 |
14 |
李传令,薛祥煦;陕西蓝田锡水洞啮齿动物群的性质与时代[J];古脊椎动物学报;1996年02期 |
15 |
博仁义,顾罡;辽西首次发现中更新世哺乳动物群[J];古脊椎动物学报;1997年02期 |
16 |
;陶寺遗址考古现场会在山西师范大学召开[J];山西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5年01期 |
17 |
;消息与动态[J];人类学学报;1985年04期 |
18 |
;文化古迹[J];海洋信息;1996年09期 |
19 |
李永项;薛祥煦;;记陕西洛南张坪洞穴群中更新世绒(鼠平)(Caryomys)[J];古脊椎动物学报;2009年01期 |
20 |
郑绍华;;甘肃合水一中更新世小哺乳动物群[J];古脊椎动物学报;1976年02期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