丘陵油田陵二西区三间房组油藏地质特征与注水开发效果研究
【摘要】:
本文在对丘陵油田陵二西区三间房组地层进行小层精细划分和对比的基础上,落实了断层在陵二西区的分布状况,详细研究了各小层的砂体分布、物性分布与沉积微相及三者之间的关系,对储层的宏观非均质性作了定量分析,统一了小层分类评价标准;分析了影响产量变化的因素,从油井见效见水、注采平衡和储层动用等方面阐述了陵二西区三间房组油藏的注水开发效果,并总结了注入水运动和剩余油分布规律。
在综合以往研究成果的基础上,通过分析研究,主要得出以下认识:
1.依据沉积旋回和韵律将研究区三间房组地层细分为39个小层,通过划分小层和动态检验落实了两条井间断层。
2.小层砂体厚度变化大,平面分布面积小。其中S_1~3、S_2~(3-1)、S_2~(3-2)、S_2~(3-3)、S_~(4-1)、S_2~(4-2)、S_4~(2-2)等小层砂体相对分布较为稳定、连通性好。
3.储层物性变化大,上油组总体好于下油组,S_2、S_4砂层组中物性好的小层多于S_1、S_3、S_5。厚度大、物性好的小层多分布于各砂层组中下部。
4.S_2、S_4砂层组非均质性较S_1、S_3、S_5强。非均质性相对弱的小层有S_1~3、S_2~(2-1)、S_2~(3-2)、S_2~(4-1)、S_2~(4-2)、S_4~(2-2)。
5.储集砂体的分布和发育程度主要受辫状河道和水下辫状水道微相的控制。
6.注采比高是导致研究区原油产量下降的重要原因。研究区油层一直处于低于饱和压力下开采,将注采比保持在1.1左右有助于地层压力恢复。
7.断层和沉积相带因素是影响油井注水见效、见水时间差异的主控因素。
8.动用程度在平面上主河道砂体远好于其它微相,纵向上上油组高于下油组,同一砂层内部下部高于上部。
9.储集砂体展布方向、所处的沉积环境、物性以及断层对两侧砂体的切割作用是影响同一小层内油水运动规律的主要因素。S_1砂层组比其它砂层组剩余油相对富集。平面上,垂直于主河道砂体的边部及溢岸、漫滩微相的砂体被断层夹持区域剩余油相对富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