合肥盆地构造与古地温场特征研究
【摘要】:
以含油气盆地研究的整体、动态、综合原则为指导,运用盆地构造与区域构造研究相结合、盆地构造演化与古地温场分析相结合、地质与地球物理及多种测试手段相结合的综合研究方法,对中新生代合肥盆地的构造演化及古地温场特征进行了系统研究。
合肥盆地的现今构造特征表现为:主要断裂构造均为断面南倾、走向近东西具先逆(PreK_2)后正(K_2-E)特点的多期活动断裂;盆地具有双重基底结构—太古至下元古界变形变质结晶基底和中上元古至古生界(浅变质)变形沉积基底;盆地的现今构造格局具有南北分带、东西分块的特征,自南向北可划分为三个一级构造单元:南部(舒城)拗陷带、中部(合肥—六安)断阶带和北部(霍邱—朱巷)斜坡带。
合肥盆地中新生代不同时期经历了性质有别的三大成盆阶段、发育形成了各具特征的古构造面貌:侏罗纪挤压拗陷型盆地的构造单元分区—南部舒城拗陷、中部斜坡和北部霍邱隆起;早白垩世走滑压陷型盆地的构造单元分区—南部近EW走向的舒城冲断隆起带、中北部自东而西发育近NW-SE走向的东部大桥拗陷、中部寿县—肥西隆起、西部颖上—丁集拗陷;晚白垩世—早第三纪伸展断陷型盆地的构造单元分区—舒城断陷带、六安-防虎山断凸带、丁集—肥东断陷带、霍邱—朱巷凸起带和颖上一定远断陷带。
合肥盆地中新生代古地温场演化至少经历了四个主要阶段:前侏罗纪中高古地温场时期、侏罗纪-早白垩世高古地温场时期、晚白垩世-早第三纪中低古地温场时期、晚第三纪以来低古地温场时期。盆地最大古地温场时期主要发生在晚侏罗—早白垩世,造成盆地深凹陷区下白垩统、侏罗系和上古生界烃源岩达到高成熟阶段,主生烃期主要发生在晚侏罗—早白垩世末;上白垩统—下第三系烃源岩于早第三纪末达到低成熟阶段,主生烃期主要发生在早第三纪末。
|
|
|
|
1 |
潘卫东,余绍水,贾海锋,刘登科;青藏铁路沿线多年冻土区地温场变化规律[J];冰川冻土;2002年06期 |
2 |
袁林川;;豫东地区地温场特征的探讨[J];河南国土资源;1990年03期 |
3 |
韩有珍;侯康明;郭宝生;;河西地区地温场与地震关系的探讨[J];高原地震;1992年03期 |
4 |
黄国明;相山铀矿田热流特征[J];华东地质学院学报;1996年01期 |
5 |
高京印;兰州市榆中盆地地球水化学特征与地温场分析[J];甘肃地质学报;2000年02期 |
6 |
许鹤华;熊亮萍;汪集旸;;垂向流体运移的热效应数学模型研究[J];地质论评;2000年S1期 |
7 |
庞忠和;地下水运动对地温场的影响——研究进展综述[J];水文地质工程地质;1987年03期 |
8 |
李志,艾小兰;牛居—青龙台和滩海地区地温场特征[J];天然气工业;2004年06期 |
9 |
谭家华;;小三江地热田地温场特征及成因分析[J];地下水;2010年02期 |
10 |
吴乾蕃;;松辽盆地地温场与油气生成、运移、富集的关系[J];石油学报;1990年01期 |
11 |
邱楠生,金之钧,王飞宇;多期构造演化盆地的复杂地温场对油气生成的影响——以塔里木盆地塔中地区为例[J];沉积学报;1997年02期 |
12 |
仵彦卿,高荣芳;影响油气运移的应力场地温场渗流场耦合的双重介质模型[J];西安理工大学学报;1998年02期 |
13 |
赵红岩,汤懋苍,杨瑜峰,康凤琴,费晓玲,祝小妮;西北区冰雹分布及与地温场的相关分析[J];高原气象;2004年06期 |
14 |
赵红岩;杨瑜峰;梁东升;汤懋苍;张久林;李栋梁;;中国北方沙尘暴与地温场的相关分析[J];中国沙漠;2007年03期 |
15 |
赵红岩;杨瑜峰;张久林;梁东升;李荣庆;;夏季西太副高位置与中国地温场的关系[J];高原气象;2007年05期 |
16 |
姜本鸿,韩庆之;川东南地区地温场形成的地质背景及温泉形成模式探讨——以四川彭水长溪坝址区温泉为例[J];现代地质;1993年04期 |
17 |
王绪本,倪师军,罗雨田,杨绍国,刘丽华;江汉盆地拖市构造热演化特征及地质意义[J];成都理工学院学报;1996年03期 |
18 |
张树东;于常武;郭秀杰;;大地热流和地温ANSYS数值模拟研究[J];西部探矿工程;2006年12期 |
19 |
袁玉松;米立军;张功成;郑和荣;;沉积盆地地温梯度研究中应注意的问题[J];地质论评;2009年04期 |
20 |
王强;董立亭;岳建强;刘勇;;自动气象站地温场布线改造的思考[J];贵州气象;2010年06期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