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塞地区三叠系延长组长2-3油层组沉积相与油气聚集规律研究
【摘要】:鄂尔多斯盆地是一个多旋回叠合型盆地,是我国陆上的第二大沉积盆地,油气资源非常丰富,油气勘探与开发的潜力很大。它已经成为我国未来油气勘探与开发的最重要的战略地区之一,其油气资源的探明与开发直接影响着我国石油工业的发展。安塞油田作为鄂尔多斯盆地的一个主要产油区,三叠系延长组长2-3油层组为鄂尔多斯盆地安塞地区的两个主要含油层系,其油气资源的勘探与开发对长庆油田的发展有很重要的意义,为了进一步地研究该区油气聚集的规律,有必要对安塞地区长2-3油层组的沉积相及油气聚集规律做细致的研究。
本文以沉积相与石油地质理论为基础;采用野外地质调查与室内地质研究相结合,综合地质背景、岩性组合、沉积构造、沉积结构、地球化学、储层物性、试油气及有机质化学分析等资料,研究了安塞地区长2-3油层组沉积微相的发育规律、地层及砂体的展布规律、储集层物性特征、油藏的封堵条件、油源、油藏富集因素。通过研究有以下成果及认识:
将长2分为长2_1~1、长2_1~2、长2_1~3、长2_2~1、长2_2~2、长2_3、六个小层,将长3分为长3_1、长3_2~1、长3_2~2、长3~3四个小层,系统确定了各个小层之间的分层界线,详细地描述了各层的岩电特征,使研究区的小层划分更合理、精细,为研究区的储层研究及注水开发方案的确定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从砂体的平面展布形态、地层的岩电特征、砂泥比、沉积构造类型、单井的沉积相剖面及粒度分析结果判定安塞油田长2油层为辫状河沉积,长3油层为曲流河沉积。辫状河沉积的特征:河道砂坝为主,河漫滩沉积不发育。在整个剖面中,河道砂与漫滩沉积之比通常大于1,最高可达4以上。曲流河沉积特征:曲流河具有较发育的河漫滩沉积,在整个相序中砂泥比接近于1。
长2储集层的油气主要来自长1泥岩,不排除部分来自长7和长4+5泥岩的可能性,长3储集层的油气主要来自长4+5与长7的泥岩。
河道砂体是油气富集的主要区带;局部隆起构造与上倾方向的岩性遮挡条件是油气保存和富集的保证,隆起幅度越大,遮挡条件越好,油气富集程度越高;油源对长2、长3油气的富集有一定的影响,但还需进一步探讨。
有利勘探区预测:塞153井-塞450井一线的两侧,塞175井、塞157井与
中文摘要
砖8控制范围内的西部地区及沿51井西南地区是长3油气富集的有利区带.坪
桥东南部及东北部,塞413井一沿51北部,塞1一谭南411井、塞150井东部
及塞159一塞163一塞146所控制的范围是长2油气富集的有利区带.
|
|
|
|
1 |
;阿塞拜疆Kursenge油田5804断块5802井Ⅸ-Ⅹ油层组试油补孔获高产[J];录井工程;2009年03期 |
2 |
胡帮举;辛世伟;;辽河油田锦45块精细地层划分与对比[J];黑龙江科技信息;2008年28期 |
3 |
孔凡群,纪友亮,徐文;济阳坳陷永921地区沙四段可容空间变化速率与储层特征的关系[J];石油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2年03期 |
4 |
高润峰;陕北张天渠油田延长组储层划分与注水开发研究[J];山西科技;2005年04期 |
5 |
马莎莎;何建红;汤军;;甲油气田W组隔夹层分析[J];中国科技信息;2011年06期 |
6 |
李俊杰;李莉;刘渊;张洪军;张欢;;A油田X区长6油层组沉积微相特征[J];内蒙古石油化工;2010年09期 |
7 |
赵跃军;范广娟;;精细地质建模中的沉积时间单元标准化研究[J];科学技术与工程;2011年13期 |
8 |
杜春彦,郑荣才;陕北长6油层组短期基准面旋回与储层非均质性的关系[J];成都理工学院学报;1999年01期 |
9 |
刘咏梅,刘大昕,宋克欧;一种改进的测井时间序列的最大Lyapunov指数求取方法[J];哈尔滨工程大学学报;2005年05期 |
10 |
梁洪芳;;辽河油田欢喜岭区块大凌河油层地质特征研究[J];科协论坛(下半月);2010年03期 |
11 |
尹伟,金晓辉,陈建庆,刘海富;沈家铺油田枣Ⅴ油层组流体非均质性分布特征[J];石油勘探与开发;2001年04期 |
12 |
王平,周义;陕西靖边延长组长_2油层组成藏特征研究[J];西安石油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03年05期 |
13 |
冯娟萍;李文厚;欧阳征健;余芳;赵阳;;河流相和三角洲相储层成岩作用及其对储层的影响——以青化砭油田长2油层组和长6油层组砂岩为例[J];地球学报;2008年02期 |
14 |
王昌勇;郑荣才;王成玉;牛小兵;辛红刚;梁晓伟;;鄂尔多斯盆地姬塬地区延长组中段岩性油藏成藏规律研究[J];岩性油气藏;2010年02期 |
15 |
刘勇,金晓辉,孙冬胜;直罗油田储层孔隙结构及对油水分布的控制作用[J];西安石油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1996年03期 |
16 |
马明福,徐怀民,杜立冬,祁凯;曙光油田杜212区块大凌河组稠油储集层岩矿特征及对开采的影响[J];石油勘探与开发;2003年04期 |
17 |
张小莉,赵四海,程玉群;陕北三叠系储集层特征及意义[J];西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0年04期 |
18 |
黄思静,张萌,朱世全,武文慧,黄成刚;砂岩孔隙成因对孔隙度/渗透率关系的控制作用——以鄂尔多斯盆地陇东地区三叠系延长组为例[J];成都理工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4年06期 |
19 |
魏华均;王荣喜;陈晓玲;南雪芬;叶庆丽;;板中油田东部板桥油层组沉积相及砂体分布规律研究[J];录井工程;2006年02期 |
20 |
林海;曾立军;万有余;熊廷松;谭靖譞;;南翼山Ⅴ油层组措施改造浅谈[J];青海石油;2009年04期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