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BOT运行的法律规制研究
【摘要】:BOT投资方式是一种新型的利用国际私人资本进行基础设施和基础产业建设的投融资方式,自上世纪80年代出现后,便越来越受到各国政府的青睐,并被世界各国广泛采用。
与传统的投资方式相比,BOT可以吸引大量的国际商业资本和私人资本投入公共基础设施建设,减轻了政府及公共部门的资金短缺压力;同时,因政府不需提供任何金融性担保,从而使政府避免了债务风险;通过将项目的建设、运营、管理权利授予私人投资者,可以引进先进的技术和管理经验,提高项目的运作效率,降低项目的投资风险。
我国自改革开放以来,国民经济得到了飞速发展,但基础设施和基础产业滞后,一直是制约我国经济发展的“瓶颈”,在这种情况下,引入并利用BOT方式建设基础设施和基础产业,已成为经济工作中的紧要问题。从1986年以来,我国政府先后进行了多个BOT项目的试点工作,取得了初步的成效。然而,由于我国的经济体制还不是典型的市场经济体制,市场法制化建设还很不完善,因此,在BOT项目运行中难免会遭遇到一系列复杂的法律问题,这些问题使得BOT在我国处于“开花多,结果少”的不利局面。
本文结合各国实施BOT项目的立法与司法实践,从分析制约BOT项目成功运作的几个重要问题入手,深入探究了BOT投资方式的法律特征、特许协议的法律适用等核心问题,提出了规制我国BOT运行的立法构想及法律框架,以期完善我国的对外投资法律制度,促进我国经济的长远健康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