鄂尔多斯盆地红粘土分布特征与新构造运动研究
【摘要】:鄂尔多斯盆地新生代构造运动的最大特征是周缘盆地不同时代不同程度的断陷和盆地主体不等幅、阶段性的抬升。与此相对应的是在盆地的周缘形成一系列断陷盆地,而盆地中央缺失新生代早期(65—10Ma)地层。
10Ma以来,盆地东部开始接受沉积,8Ma开始普遍接受红粘土的沉积。综合合野外实测数据、石油水文钻孔数据、水文地质、区域地质报告数据及已发表大量论文中的典型剖面等数据,勾画出鄂尔多斯盆地中红粘土的厚度等值线图。认为红粘土在盆地周缘沉积厚度比较大,而在中间则相对较薄,其形态如一倒扣的“浅碟”。红粘土分布与下伏地形关系密切,在地势较低的部位红粘土堆积厚度较大,而在地势较高的部位厚度较小。红粘土成因仍有不同的争议,所以难以确定其与构造运动之间的直接关系,但是其沉积速率与构造运动有着间接的关系。
通过对吕梁山前砾石层的研究认为在10—6.7Ma之间,吕梁山整体处于隆升状态,偶有间歇;盆地中央裂变径迹、河流阶地和盆地西部六盘山的隆升过程的研究结果认为:至少在6.7Ma,盆地东部的抬升速率大于西部;大约5.2Ma起六盘山开始强烈隆升,盆地西部的抬升速率大于东部,亦即在5.2Ma盆地中发生了一次构造反转,由早期的东隆西降转变为晚期的西隆东降;这次构造反转造成地势上由早期的东高西低到晚期的西高东低在时间上更为滞后,大约为3.5Ma。
|
|
|
|
1 |
高平;;新构造运动在贵州岩溶研究中的重要性[J];贵州科学;1983年01期 |
2 |
蔡厚维;;试谈西北地区新构造运动[J];西北地质;1985年03期 |
3 |
刘昌茂;;庐山新构造运动初步研究[J];华中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1987年04期 |
4 |
谢广林,饶扬誉,蒋蔺珍,范治如;武汉地区的新构造运动与区域稳定性评价[J];大地测量与地球动力学;1993年03期 |
5 |
王京虎;长治盆地的形成历史及新构造运动特征浅析[J];煤;2005年04期 |
6 |
庞衍军,叶维强,黎广钊,张征义;广西新构造运动的一些特征[J];南方国土资源;1987年01期 |
7 |
徐志华;;八达岭—黑汉岭隆起的新证据[J];上海地质;1987年01期 |
8 |
庞衍军;叶维强;黎广钊;;广西沿海新构造运动特征初探[J];广西科学院学报;1988年02期 |
9 |
明庆忠,景才瑞;滇西北玉龙山新构造运动研究[J];华中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1991年02期 |
10 |
;后记[J];第四纪研究;1998年03期 |
11 |
陆景冈,唐根年,李健;浙江省的新构造运动与农用地分布规律[J];浙江地质;1999年02期 |
12 |
龚再升;中国近海含油气盆地新构造运动与油气成藏[J];地球科学-中国地质大学学报;2004年05期 |
13 |
郑民,孟自芳,李相博,李斌,卢红选;新构造运动活跃的库车盆地含油气系统特征[J];中山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5年S1期 |
14 |
李明琴;王智勇;钱嵘;徐进;黄辛果;来楷迪;;新构造运动对贵州西部岩溶石漠化演化的影响[J];贵州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7年03期 |
15 |
王文君;郭立霞;;高平市地质构造与新构造运动研究[J];科技传播;2011年13期 |
16 |
冯景兰;;关于黑龙江流域综合开发的几个与地质有关的问题[J];科学通报;1958年01期 |
17 |
郑家欣;周积元;;苏南地区(包括上海市)新构造运动基本特征的探讨[J];上海地质;1984年02期 |
18 |
丁宝田;;根据新构造运动及地貌特征试论武汉地区地壳稳定性[J];测绘信息与工程;1985年03期 |
19 |
熊黑钢;乌鲁木齐南山山前地区地貌与新构造与运动特征[J];新疆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1987年01期 |
20 |
周积元;郑家欣;;杭州湾地区新构造运动探讨[J];上海地质;1987年01期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