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本站
收藏 | 论文排版

陕北三叠系低渗油藏描述

王震  
【摘要】:本文以鄂尔多斯盆地中南部延安地区为研究范围,以上三叠统延长组为目的层,以长6油层组为重点,从沉积、成岩作用及储层非均质性、裂缝、断裂构造的影响等角度对油藏储层进行深入剖析,并分析了剩余油的形成、分布以及控制因素。通过本次研究努力找出沉积、储层、构造和油藏之间的规律,对整个陕北地区石油生产研究起到借鉴和推广意义。 以层序地层学方法对延安地区川口油田上三叠统延长组建立了地层格架,重点对长6油层组进行解剖,分析了研究区沉积体系,建立岩性电性响应模式图,得到长6油层组长6_1到长6_3小层的沉积微相和演化模式图,探究沉积对储层和油藏的关系。 分析研究区岩石成岩作用,利用岩心观察、薄片、粒度、常规物性、敏感性、压汞、电镜扫描和实验等多种方法对研究区储层进行分析研究。压实作用、胶结作用严重影响了储层的储集性能,溶蚀作用对储层的孔隙度有很大的贡献,云母等碎屑矿物的蚀变作用使非均质性加强,孔隙结构复杂、储集性降低。 对储油层的岩性、物性特征,夹层,物性参数(孔隙度、渗透率、含油饱和度、泥质含量)等变化,进行了流动单元划分,分析了四性关系。从宏观和微观分析了研究区非均质性,长6_1两个小层的夹层,渗透率差异的变化,孔隙结构对储层非均质性的影响,并对长6小层做了综合评价。 利用示踪剂对川口油田长6裂缝研究,分析了裂缝的方向为近东西向,北东向次之,并有少量的北西向和南北向。通过重力异常识别构造,结合测井和地质资料,控制出目的层。通过比较不同目的层重力异常断裂构造展布,区分出目的层的断裂以及展布特征。该方法很好的解决断裂发育的时间和层位的难点,解释了研究区断裂以北东向为主,东西向次之,并有北西和少量南北向断裂构造。裂缝和断裂成为运移通道,对油藏的形成和分布有关键作用,对陕北这样特低渗储层有重要连通作用。 分析了剩余油微观的分布和形成,非均质性是导致驱油效率较低的主要原因。宏观上剩余油分布主要受储集层非均质性的影响,一般在沉积相的边缘位置,注水波及程度是判别剩余油存在的重要标准。进行了开发过程中注水动态研究,判断注水区域的连通性。 以整体、动态、综合的思维方法,将地质、勘探、开发、技术等要素最大限度地融合在一起,对鄂尔多斯盆地延安地区上三叠统延长组储层进行一个细致的研究,利用新的方法和新的思路,得出新的结果。


知网文化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20条
1 严云奎;安亚峰;;鄂尔多斯盆地延长组地层的精细划分与对比——以川口油田北区为例[J];西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9年02期
2 王学军;王志欣;陈杰;曾溅辉;;鄂尔多斯盆地镇北油田延长组石油运聚机理[J];石油勘探与开发;2011年03期
3 蔺宏斌,姚泾利;鄂尔多斯盆地南部延长组沉积特性与物源探讨[J];西安石油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00年05期
4 杨友运,文晓峰,张普成,王鹏志;鄂尔多斯盆地延长组沉积层序识别及测井响应特征[J];测井技术;2005年04期
5 张卫刚;郑秀臣;;姬塬地区延长组低阻油层特征分析及测井识别方法[J];海洋地质动态;2009年03期
6 马俊胜;段志强;;延长组核磁共振录井基本解释方法研究[J];钻采工艺;2010年S1期
7 郭正权;齐亚林;楚美娟;程党性;;鄂尔多斯盆地上三叠统延长组储层致密史恢复[J];石油实验地质;2012年06期
8 王亚军;高建平;赵军辉;;姬塬—元城地区延长组岩心裂缝特征描述[J];地下水;2013年06期
9 曹红霞;李文厚;何卫军;陈全红;肖丽;冯娟萍;;鄂尔多斯盆地宜川地区延长组物源分析[J];煤田地质与勘探;2007年06期
10 朱宗良;李克永;李文厚;陈全红;;鄂尔多斯盆地上三叠统延长组富油因素分析[J];地质科技情报;2010年03期
11 陈金荣;;长武地区延长组层序地层划分与含油气特征[J];江汉石油职工大学学报;2007年02期
12 陈永胜;赵虹;郑小杰;燕洲泉;贾玉琴;龙利平;;鄂尔多斯盆地志丹探区延长组储层特征研究及评价[J];西北地质;2009年02期
13 周林;陈波;赵进义;慕丹;周坤;;鄂尔多斯志丹地区延长组高分辨率层序地层模式探讨[J];科学技术与工程;2014年01期
14 刘春雷;袁珍;李文厚;范萌萌;王若谷;;鄂尔多斯盆地东南部延长组沉积物稀土元素地球化学特征及其应用[J];西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3年02期
15 陈荷立;刘勇;宋国初;;陕甘宁盆地延长组地下流体压力分布及油气运聚条件研究[J];石油学报;1990年04期
16 杨全民;杨兰锁;李擘;;镇北地区延长组层序地层划分及含油气特征[J];陕西地质;2008年01期
17 丁晓琪;张哨楠;葛鹏莉;易超;;鄂尔多斯盆地东南部延长组储层成岩体系研究[J];沉积学报;2011年01期
18 贺静;冯胜斌;袁效奇;韩鹏;解古巍;张才利;;鄂尔多斯盆地周缘延长组露头剖面砂岩组分及地质意义分析[J];岩性油气藏;2011年06期
19 李运振;刘震;郭彦如;韩品龙;;鄂尔多斯盆地延长组层序地层特征[J];山东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2年04期
20 刘玲;曹波;李华兵;李恒娟;刘媛媛;孙明;;鄂尔多斯盆地义正南部上三叠统延长组油气富集规律研究[J];长江大学学报(自科版);2014年14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6条
1 吉利明;徐金鲤;宋之光;;鄂尔多斯盆地延长组湖相蓝藻及其油源意义[A];中国科学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2012年度(第12届)学术论文汇编——离退休和其他部门[C];2013年
2 韩双彪;张金川;Brian Horsfield;唐玄;Nicolaj Mahlstedt;;鄂尔多斯盆地东南部陆相延长组页岩油气生成及相态演化特征[A];中国地质学会2013年学术年会论文摘要汇编——S13石油天然气、非常规能源勘探开发理论与技术分会场[C];2013年
3 罗静兰;刘小洪;张三;李博;林潼;白海强;;成岩作用与油气侵位对鄂尔多斯盆地上三叠统延长组砂岩储层物性的影响[A];鄂尔多斯盆地及邻区中新生代演化动力学和其资源环境效应学术研讨会论文摘要汇编[C];2005年
4 陈全红;李文厚;张道锋;郭艳琴;冯娟萍;高永祥;崔军平;梁积伟;;鄂尔多斯盆地延长组浊积岩体系及油气勘探意义[A];第九届全国古地理学及沉积学学术会议论文集[C];2006年
5 张磊锋;赵鹏;;吴起地区延长组储层潜在伤害因素分析[A];石化产业科技创新与可持续发展——宁夏第五届青年科学家论坛论文集[C];2009年
6 朱国华;;我国已探明的最大低渗-特低渗岩性油田[A];2004第三届油气储层研讨会论文摘要集[C];2004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郭艳琴;富县探区延长组储层微观特征研究[D];西北大学;2006年
2 高鹏鹏;延长油田延长组深层油气成藏主控因素及有利区预测[D];西北大学;2013年
3 马海勇;鄂尔多斯盆地中西部延长组下组合油藏控制因素研究[D];西北大学;2013年
4 庞军刚;鄂尔多斯盆地子长史家畔地区延长组储层特征研究[D];西北大学;2010年
5 冯娟萍;陕北姚店油田北区延长组沉积相及储层微观特征研究[D];西北大学;2008年
6 李克永;鄂尔多斯盆地富黄探区延长组沉积体系与储层特征研究[D];西北大学;2011年
7 谢渊;鄂尔多斯盆地富县探区上三叠统延长组层序地层与储层研究[D];成都理工大学;2002年
8 倪军;子北地区延长组油气成藏条件及富集规律研究[D];西北大学;2012年
9 刘航军;鄂尔多斯盆地延长组高自然伽马储层成因及测井评价[D];西北大学;2013年
10 赵虹;安塞油田上三叠统延长组高分辨率层序地层学特征及储层研究[D];西北大学;2004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储昭奎;鄂南镇泾地区延长组储层特征研究[D];成都理工大学;2006年
2 李兆扬;鄂尔多斯盆地南部延长组沉积体系研究[D];西北大学;2012年
3 赵先超;鄂南长武地区上三叠统延长组高分辨率层序地层与储层特征研究[D];成都理工大学;2009年
4 葛鹏莉;鄂尔多斯盆地富县地区延长组储层评价[D];成都理工大学;2010年
5 谢灏辰;鄂尔多斯盆地南部延长组高分辨率层序地层格架研究[D];中国地质大学(北京);2014年
6 万友利;鄂尔多斯盆地南缘延长组物源与成岩耦合关系研究[D];成都理工大学;2011年
7 杨琴;陕北富县探区延长组储层性质研究[D];中国地质大学;2004年
8 刘高峰;富县牛武探区延长组有利勘探目标评价[D];西安石油大学;2014年
9 黄龙;富县地区延长组高分辨率层序地层及层序格架内储集砂体展布规律研究[D];成都理工大学;2009年
10 乐锦波;鄂尔多斯盆地富县地区延长组沉积特征研究[D];成都理工大学;2010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2条
1 付绪凯 陈涛;宁东油田延长组喜获工业油流[N];中国石化报;2011年
2 本报记者 李军;下组合石油勘探:延长下面找“延长”[N];中国化工报;2014年
 快捷付款方式  订购知网充值卡  订购热线  帮助中心
  • 400-819-9993
  • 010-62982499
  • 010-627839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