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经济转型时期垄断的效率损失及其规制研究
【摘要】:
经济学的主流观点认为,垄断是阻碍市场竞争的主要因素。我国自改革开放以来,已建立了一套适合中国国情的市场运行机制。但是,随着我国经济的逐步转型和进入WTO后国际国内市场的进一步放开,现有制度开始逐渐暴露其本身的种种不足,而建立在这一制度基础上的垄断问题也日趋尖锐。可以说,能否妥善地解决好中国的垄断问题,尤其是行政性垄断问题,直接决定着中国的经济转型是否成功。出于这一目的。本文梳理了西方发达国家对垄断进行规制的发展历程,分析了我国经济转型时期垄断的特殊性及其成因,特征和危害,并进一步研究了垄断的效率损失问题,以期借鉴国外对垄断规制的经验,提出了一些对我国垄断进行规制的政策建议。论文首先对西方规制理论的发展做了综述,在这一基础上研究了政府和市场的边界确定问题,最后介绍了美国和日本等具有代表性的国家政府规制的发展过程,并从中总结出对我国规制实践有益的启示。在此基础上按照自然垄断和行政性垄断的分类,分别阐述了两种垄断的成因、特征和危害。从而论证了垄断的必要性和迫切性。同时分析了垄断的效率损失,先分析了一般垄断的效率损失,再分别分析了自然垄断和行政性垄断的效率损失,根据其不同的效率损失方式和数量来研究如何对其进行有效地规制。最后提出了对自然垄断和行政性垄断的规制建议。论文的结论是:目前我国存在的垄断行为是政府的行政行为和企业的经济行为的结合,具有极大的社会危害性,已成为目前市场经济发展的重大障碍。鉴于垄断形成的原因是复杂的,因而制止和最终解决垄断的措施也应来自多渠道。值得注意的是,目前我国垄断状况的形成很大一方面是由于体制方面的原因,即经济体制改革尚未到位,市场经济体制还未完善,导致了两种经济体制中限制竞争行为的结合。因此,垄断,尤其是行政性垄断的最终解决还有赖于改革的深入。这两种体制的改革必须同步进行,并且要加强对政府及其部门行使行政权力监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