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多核金属铁氰化物的化学修饰电极及其应用
【摘要】:
以化学修饰电极为基础的各种电化学传感技术是电化学及电分析化学研究的热点领域之一。在制备电化学传感器的诸多修饰材料中,以普鲁士蓝为代表的多核金属铁氰化物以其良好的化学和电化学稳定性,丰富的电化学性质在包括催化、电化学传感器、功能材料、电色装置、离子识别、固态电池和分子磁性等领域得到了广泛的应用。从分析化学的角度看,通过改进制备方法进一步改善这类化合物修饰电极的电化学性质,电催化活性及稳定性以提高其分析测试性能;进一步拓宽这类化合物在电催化领域及生物电化学传感方面的应用是目前该领域研究的主要问题之一。本论文分别采用电化学沉积法、两步溶胶凝胶法等多种方法制备了包括PB、GaHCF、ZrHCF、CuHCF、SnHCF及5种镧系稀土元素LaHCF、CeHCF、PrHCF、ErHCF和TbHCF共10种金属铁氰化物修饰电极,采用多种方法研究了其电化学性质、电催化活性和分析测试性能,建立了相关物质的安培检测方法。本研究工作对丰富化学修饰电极基本理论,拓宽金属铁氰化物的研究种类,开发其在电化学传感器和电分析化学领域的实际应用,具有重要的学术意义和应用价值。
全文共分三章,作者的主要贡献如下:
1、采用循环伏安法,从含有HAuCl_4的酸性K_3Fe(CN)_6溶液中制备了PB修饰溶胶凝胶衍生的复合陶瓷碳电极,研究了其电化学性质和电催化活性。实验结果表明,该PB膜在电极表面以均匀的、致密的纳米团簇形式存在;PB膜中Au颗粒的存在提高了膜的导电性、加快了电极表面异相电子传递速率。该修饰电极在pH7.0 PBS溶液中具有良好的化学和电化学稳定性,对H_2O_2表现出强的电催化活性,安培法检测H_2O_2的线性范围为1.0×10~6~5.0×10~(-3)mol·L~(-1),检出限为5.0×10~(-7)mol·L~(-1),电极对H_2O_2的灵敏度为28.6μA·(mmol·L~(-1))~(-1)。
2、采用柠檬酸钠还原法,从壳聚糖和HAuCl_4的混合溶液中合成了纳米金—壳聚糖分散体系,实现了葡萄糖氧化酶在上述复合物膜中的固载,并采用组合法构筑了一种电流型葡萄糖生物电化学传感器,研究了实验条件对该传感器分析测试性能的影响。实验发现:该传感器对葡萄糖具有良好的电流响应,安培法检测葡萄糖的线性范围为1.0×10~(-5)~2.5×10~(-3)mol·L~(-1),检出限为5×10~(-6)mol·L~(-)1,传感器对葡萄糖的响应时间小于3s,检测葡萄糖的灵敏度为3.33μA·(mmol·L~(-1))~(-1),用双倒数法测得传感器的表观米氏常数为3.96×10~(-3)mol·L~(-1)。该传感器已用于血清样品中葡萄糖含量多测定。与其它已报道的传感器相比,该传感器具有灵敏度高,稳定性好、响应时间短和抗干扰能力强等特点。
3、合成了铁氰化锆和铁氰化镓粉末,利用IR、XRD和SEM技术对其结构和化学组成进行了表征,通过制备Nafion/ZrHCF/CPE和Nafion/GaHCF/CPE修饰电极,研究了这两种金属铁氰化物的电化学行为和电催化性能。实验结果表明,ZrHCF和GaHCF均对H_2O_2的还原具有强的电催化活性,计时安培法测得的异相催化反应速率常数分别为0.799×10~3L·mol~(-1)·s~(-1)和3.13×10~3 L·mol~(-1)·s~(-1)。安培法检测H_2O_2的线性范围分别为1.0×10~(-6)~8.0×10~4 mol·L~(-1)和5.0×10~(-6)~5.0×10~(-4)mol·L~(-1),检出限分别为5×10~(-7)mol·L~(-1)和1×10~(-6)mol·L~(-1)。电极对H_2O_2的响应时间均小于5s,检测H_2O_2的灵敏度分别为25.2μA·(mmol·L~(-1))~(-1)和27.9μA·(mmol·L~(-1))~(-1)。用这两种修饰电极检测H_2O_2时最大的特点是大幅度的降低了其过电位,从而有效地减少了常见干扰物质的干扰,提高了分析测定的选择性。
4、合成了镧系稀土元素La、Ce、Pr、Er和Tb等5种稀土金属铁氰化物,采用多种谱学方法对其化学组成和结构进行了表征,分别以溶胶凝胶衍生的复合陶瓷碳电极和碳糊电极为基础电极,采用机械固载法和组合法制备了这几种稀土金属铁氰化物修饰电极,研究了其电化学性质及电催化活性。实验表明,这些稀土元素金属铁氰化物均为颗粒较大的晶形沉淀,结构中均含有一定数目的结晶水;在循环伏安图上于0.2 V(vs.SCE)产生一对氧化还原峰,且对H_2O_2、AA和L-Cys等物质具有较强的电催化活性,计时安培法测得ErHCF、TbHCF和LaHCF修饰电极对L-Cys和AA的异相催化反应速率常数分别为2.55×10~3、4.0×10~3和2.71×10~3L·mol~(-1)·s~(-1);ErHCF,TbHCF和LaHCF修饰电极安培检测L-Cys和AA的线性范围分别为5.0×10~(-6)~5.0×10~(-4)、5.0×10~(-7)~1.0×10~(-4)和5.0×10~(-6)~2.0×10~(-3)mol·L~(-1),检出限分别为2×10~(-6)、2×10~(-7)和8×10~(-7)mol·L~(-1),灵敏度分别为34.2、138.8和38.8μA·(mmol·L)~(-1)。
5、分别采用循环伏安法和两步溶胶凝胶法制备了SnHCF和CuHCF修饰的复合陶瓷碳电极,研究了其电化学性质和电催化活性。实验结果表明,这两种金属铁氰化物修饰电极分别对SO_3~(2-)和N_2H_4的氧化具有强的催化活性。安培法检测这两种物质的线性范围分别为8.0×10~(-6)~4.0×10~(-4)mol·L~(-1)和3.0×10~(-6)~7.5×10~(-3)mol·L~(-1),检出限分别为3×10~(-6)mol·L~(-1)和8×10~(-7)mol·L~(-1),灵敏度分别为14.9和118.2μA·(mmol·L~(-1))~(-1)。响应时间均小于5s。
|
|
|
|
1 |
;“第十届全国电分析化学学术会议”(第一轮通知)[J];分析化学;2008年05期 |
2 |
;“第十届全国电分析化学学术会议”(第一轮通知)[J];分析化学;2008年03期 |
3 |
;“第十届全国电分析化学学术会议”(第一轮通知)[J];分析化学;2008年04期 |
4 |
;“第十届全国电分析化学学术会议”(第一轮通知)[J];分析化学;2008年06期 |
5 |
;第八届全国电分析化学学术会议(第一轮)[J];分析化学;2002年05期 |
6 |
;第八届全国电分析化学学术会议(第一轮)[J];分析化学;2002年06期 |
7 |
;关于召开“第九届全国电分析化学学术会议”的通知(第一轮通知)[J];分析试验室;2004年12期 |
8 |
;关于召开“第九届全国电分析化学学术会议”的通知(第一轮通知)[J];分析化学;2005年01期 |
9 |
陈凌霞,李凤菊,谷如驹;聚合物膜修饰电极在分析化学中的应用[J];河南教育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00年03期 |
10 |
金利通,同威,方禹之;吸附型化学修饰电极在分析化学中的应用[J];分析试验室;1987年08期 |
11 |
;电分析化学学术会议[J];钢铁;1982年02期 |
12 |
李南强;电化学分析[J];分析试验室;1987年Z1期 |
13 |
阚显文;邓湘辉;张文芝;方宾;;二茂铁及其衍生物作为电化学传感器的研究进展[J];分析科学学报;2006年04期 |
14 |
姚雪;孙登明;;掺杂化学修饰电极的研究进展[J];淮北煤炭师范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09年04期 |
15 |
;《电分析化学与生物传感技术》[J];分析化学;2007年01期 |
16 |
晏薇;;基于杂多酸修饰电极NO_x传感器的制备与应用[J];资源开发与市场;2010年06期 |
17 |
黄仁权;;全国第三届电分析化学学术讨论会在广州召开[J];化学通报;1988年02期 |
18 |
俞汝勤;;漫谈现代分析化学的一些发展动向[J];化学通报;1992年08期 |
19 |
黄杉生;俞汝勤;;化学修饰电极的发展及其在分析化学中的应用[J];化学传感器;1993年01期 |
20 |
王娜,袁若,柴雅琴,张凌燕,张英,卓颖,黎雪莲,朱强;甲苯胺蓝修饰电极的电化学性质及对抗坏血酸的测定[J];分析试验室;2005年12期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