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芦巴渣中有效成分提取工艺及其应用研究
【摘要】:
胡芦巴为一年生豆科草本植物,具有营养、滋补的功效,一直以来被作为药食同源之品。胡芦巴种子含有一定量的半乳甘露聚糖胶以及薯蓣皂苷、油脂、色素等有效成分。目前半乳甘露聚糖胶已被广泛应用于石油开采、食品、医药化工等行业,而脱半乳甘露聚糖胶后胡芦巴渣中其他成分基本未加利用,造成资源浪费。针对以上社会上迫切需要解决的现实问题,本课题系统地开展了从脱胶后胡芦巴渣中有效成分提取及其下游产品合成研究。以期达到对植物胡芦巴进行资源化综合利用并提高经济效益的目的。
首先对从胡芦巴渣中提取薯蓣皂苷元的七种工艺路线进行了系统的对比研究,在筛选出最为理想的超声波提取工艺路线基础上,通过对比研究了五种超声波不同组合工艺,得到了优化的提取工艺路线:预浸泡-超声法提取工艺。在单因素实验基础上,通过响应面设计和回归分析得到了预浸泡-超声法优化的工艺操作参数。对优化工艺条件下得到的薯蓣皂苷元产品进行了分析及表征。结果表明:优化工艺的提取率优于现有工艺,达87%,且所得产品纯度较高。此外对在原料预处理阶段所得胡芦巴油脂进行了成分分析,结果表明脱胶胡芦渣巴中不饱和脂肪酸几乎占脂肪酸总量80%以上,为进一步合理开发胡芦巴油脂提供了科学依据。
采用吸附澄清法与大孔吸附树脂吸附法联合工艺对胡芦巴超声波水提取液中的总皂苷进行分离纯化。以改性膨润土为澄清剂,对其工艺参数进行了优化。通过对改性膨润土、壳聚糖、ZTC1+1等不同澄清工艺以及传统醇沉工艺的对比研究,表明改性膨润土对于该体系的澄清效果较好。通过对AB-8、XDA-1、HPD400A等10余种大孔吸附树脂对胡芦巴总皂苷吸附及解吸性能的比较,确定了具有良好吸附和洗脱性能的树脂类型。研究了静态吸附条件下胡芦巴总皂苷在大孔树脂上的吸附动力学、热力学以及动态吸附条件下的不同流速的穿透曲线方程,为该技术进一步工业化提供了一定的依据。通过以上分离纯化处理,粗提物中的总皂苷含量可由11.38%提高到42.75%。
对胡芦巴渣中提取黄色素工艺进行了研究,在单因素基础上通过正交实验得到了优化工艺操作参数。对胡芦巴黄色素稳定性进行系统研究。通过紫外光谱和显色反应等方法可确定该色素属于黄酮类化合物。研究表明胡芦巴中黄色素耐光性、耐热性均较好。在酸性条件下稳定性较好,碱性环境对其有破坏作用;抗氧化性较好,抗还原性较差。常见食品添加剂(除苯甲酸钠外)和金属离子对色素无显著影响。以上研究结果表明此胡芦巴色素具有较好的稳定性,具有深入开发研究的价值。
开展了以胡芦巴渣中提取的薯蓣皂苷元为原料合成双烯醇酮醋酸酯(简称双烯)的研究。分别对合成过程中的开环、氧化及水解消除反应工艺过程以及工艺参数进行了优化研究,采用高效液相色谱对中间产物和产品双烯进行定量分析。考虑到现有氧化工艺中氧化剂铬酐造成严重环境污染的问题,制备了负载型固体杂多酸催化剂,研究了以过氧化氢为氧化剂催化氧化制备双烯环境友好的“绿色”工艺,采用均匀设计的方法对氧化工艺参数进行优化;在优化工艺条件下双烯的收率为63.38%。采用红外光谱(IR)、X射线粉末衍射(XRD)、热重-差热(TGA-SDTA)、高效液相色谱(HPLC)等分析手段对催化剂及合成的双烯产品进行了分析及表征。
以上研究结果为胡芦巴资源的综合利用提供了有效途径,具有较好的经济、社会价值以及应用前景。
【学位授予单位】:西北大学
【学位级别】:博士
【学位授予年份】:2008
【分类号】:TQ461
|
|
|
|
1 |
杨海燕,贾贵汝,李保国;超声萃取植物香料的试验研究[J];包装与食品机械;1999年01期 |
2 |
赵永光,常立新,周永国,王秀娟;超声波法提取侧柏叶片中黄酮类化合物的研究[J];河北农业大学学报;2005年02期 |
3 |
安黎哲,余谦;草莓果实红色素理化特性的研究[J];西北植物学报;1994年06期 |
4 |
张庆云;茶多酚提取方法的进展[J];福建茶叶;2002年02期 |
5 |
徐礼燊,蔡雪梅;16-去氢娠烯醇酮的库仑滴定法[J];分析化学;1992年09期 |
6 |
陈战国,耿征,刘谦光,黄文红;薯蓣皂甙元的分光光度法测定[J];分析化学;1996年02期 |
7 |
许汉英,梁春,周晓,刘晶;超声波半微量提取快速测定人参总皂甙[J];分析试验室;2004年07期 |
8 |
李维卫;皮立;胡风祖;;藏药胡芦巴种籽油脂类成分的GC-MS分析[J];分析试验室;2006年04期 |
9 |
吴越,叶兴凯,杨向光,王新平,楚文玲,胡玉才;杂多酸的固载化─关于制备负载型酸催化剂的一般原理[J];分子催化;1996年04期 |
10 |
刘峥;超声波提取银杏叶中总黄酮[J];桂林工学院学报;2001年03期 |
|
|
|
|
|
1 |
唐军;比色法测定黄芪中黄芪总皂苷含量[J];安徽中医学院学报;2004年05期 |
2 |
高爱红,童华荣;天然食用色素——花青素研究进展[J];保鲜与加工;2001年03期 |
3 |
顾艳丽,王东凯,陈修毅,葛翠明,刘莱,徐飒;红景天研究进展[J];中国医药学报;2003年09期 |
4 |
林志彬;灵芝多糖的免疫药理学研究及其意义[J];北京医科大学学报;1992年04期 |
5 |
王曙跃;一种性能优良的天然表面活性剂——茶皂素[J];日用化学工业;1987年02期 |
6 |
马建伟,叶兴凯,吴越;杂多化合物催化性能的研究——单过渡金属配位的磷钨杂多化合物的合成、性质及其对H_2O_2分解反应的催化作用[J];催化学报;1991年06期 |
7 |
温朗友,沈师孔,闵恩泽;二氧化硅负载磷钨杂多酸催化剂的表征及催化性质[J];催化学报;2000年06期 |
8 |
温朗友,沈师孔,闵恩泽;在杂多酸催化剂上苯和1十二烯的烷基化合成十二烷基苯[J];催化学报;2000年06期 |
9 |
徐向群,陈瑞锋,王华夫;吸附茶多酚树脂的筛选[J];茶叶科学;1995年02期 |
10 |
孙君明,丁安林,东惠茹;高效液相色谱(HPLC)技术检测大豆异黄酮含量[J];大豆科学;2000年01期 |
|
|
|
|
|
1 |
蒋建新,安鑫南,朱莉伟,张卫明,徐嘉生;食品级胡芦巴胶及其降血糖功效的研究[J];食品科学;2002年12期 |
2 |
郭守军,杨永利;胡芦巴胶的研究进展[J];中草药;2005年08期 |
3 |
A.M.M.Khatir,丁霄霖,方涛;胡芦巴胶的降血糖疗效[J];无锡轻工大学学报;1999年01期 |
4 |
孙达峰,蒋建新,史劲松,顾龚平,张卫明;胡芦巴胶水合压片增粘工艺研究及产品性能评价[J];中国野生植物资源;2005年03期 |
5 |
蒋建新,张卫明,朱莉伟,杨晓琴,杭祖君;胶粉粒径对植物多糖胶粘度的影响[J];中国野生植物资源;2003年05期 |
6 |
丁霄霖;胡芦巴胶对混合粉制面包及生面团品质的影响[J];无锡轻工大学学报;1998年04期 |
7 |
唐梅荣;陆红军;马建军;刘道忠;;胡芦巴胶硼砂压裂液在长庆油田深井中的应用[J];石油勘探与开发;2008年03期 |
8 |
李玉山;;胡芦巴中4-羟基异亮氨酸的提取分离工艺研究[J];食品科学;2009年08期 |
9 |
张广伦;肖正春;;半乳甘露聚糖胶的研究、生产和应用[J];中国野生植物资源;1990年02期 |
10 |
张卫明,蒋建新;特种植物胶资源高效利用进展[J];中国野生植物资源;2003年05期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