村落终结之际:城中村产权建构的制度逻辑
【摘要】:
随着经济社会的变迁和城市化的进程,集体所有制概念下的集体产权在我国一些经济发达的农村地区以及城中村中面临产权重组的问题,然而集体所有制在城中村产权实践中存在诸多制度和法律空白,缺乏合理和具体的界定依据,集体产权界定是一种没有经验的创新实践,产权的重新界定是城中村新的财产权利的建构。随着“城中村改造”在全国各城市的展开,产权如何界定的问题在城中村改造中变得尤为突出。可以说,集体产权问题是村落终结过程中诸多问题的症结所在。
本文研究了D市城中村改造中的两个城中村社区的产权界定过程,分别从政府与村集体之间的产权交易以及村集体内部的成员权确定两个层面来描述和分析城中村产权,对集体产权在实践中如何重新“界定——构建”的问题在所调查个案的基础上进行了回答。并进一步将所研究城中村产权构建的制度逻辑归结为:政府权威、农民身份、户籍制度、“二元结构”和地方规则五个主要方面。
文章采用了质性的研究方法,本着“过程——事件分析”的研究范式,用“叙事”的形式描述了村落变迁中集体产权的界定事件,文章的目的在于再现村庄产权的建构过程,并通过对城中村产权建构的制度逻辑的解释,揭示出影响城中村产权建构过程的社会性、结构性因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