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P-TAT-VP3融合基因表达对肝癌治疗作用的实验研究
【摘要】:
近年来,随着分子生物学研究的进展和对肿瘤发病分子机制认识的深入,通过将人的正常基因或有治疗作用的基因以一定的方式导入人体靶细胞的肿瘤基因治疗手段开始进入临床。基因治疗针对的是疾病的根源——异常的基因本身,其理论基础和强大生命力显而易见,因此具有重大的医用价值和巨大的社会价值。肝癌被称为“癌中之王”,是肝胆外科最常见的恶性肿瘤。全世界半数左右的患者集中在我国,每年约有11万人死于肝癌,主要是由于适用于手术切除的病例很少。对于不能手术切除的肝癌,其非手术疗法首选经肝血管化疗栓塞和超声引导经皮穿刺瘤内无水酒精注射,但目前的疗效并不令人满意。上述基因治疗方法可望为肝癌的治疗提供一条新途径。
VP3是一种来源于鸡贫血病毒的小蛋白,能特异性诱导肿瘤细胞和转化细胞凋亡,而对正常细胞无凋亡诱导作用。VP3的肿瘤细胞特异性与其在细胞中的亚细胞定位有关,在转化或肿瘤细胞中VP3定位于细胞核,而在正常细胞中定位于细胞质。VP3的磷酸化决定其核定位,在肿瘤细胞中VP3被磷酸化,磷酸化的VP3进入细胞核,并诱导细胞凋亡。VP3诱导的细胞凋亡不依赖p53,不为Bcl-2、Bcl-xL的过表达所抑制,但VP3诱导的快速凋亡效应需要caspase3的活化。VP3具有很强的形成聚合体的倾向,在细胞内表达的VP3以多聚体形式存在,但多聚体的形成和解聚并不是其诱导凋亡所必需的。VP3此种特性向我们展示了其在肿瘤治疗领域诱人前景。
HIV-TAT是近年来发现的一种新型的高效运输载体—蛋白质转导结构(proteintransductⅠ-on domains,PTDs)或称细胞穿膜肽(cell penetrating peptides,CPP)。HIV-TAT能穿透细胞膜、细胞核膜,携带肽、蛋白质和DNA分子等进入胞质和胞核发挥生物效应,具有高效性、无须耗能或通过受体转运的特点,为提高靶细胞在体内外的基因转移效率和蛋白质表达提供了一个高效、简便的方法。目前的体内及体外试验显示HIV-TAT可以穿过包括神经元细胞在内的所有组织细胞,且未观察到明显毒副作用。
本研究是探寻有效的、安全的和特异的治疗恶性肿瘤的生物学方法。我们选用了鸡贫血病毒的VP3蛋白作为治疗肿瘤的特异分子,使用信号肽序列来实现非肿瘤细胞转导后的长期持续分泌表达。采用TAT-VP3融合表达方式,保证治疗分子可以进入未转染的残余肿瘤细胞和已经转移的肿瘤细胞,并确保治疗分子导入肿瘤细胞核内的靶部位。通过以上设计来实现对肝癌等实体瘤安全有效的特异性治疗。
在研究过程中,我们以人肝癌HepG_2细胞作为研究对象。通过DNA重组技术,用pCDNA3.1/VP3质粒为模板,构建SP-TAT-VP3融合基因plenti6-V5-D-TOPO~(?)载体。然后用MTT法、Annexin V-FITC/PI染色和流式细胞术分别检测细胞增殖、凋亡活性和细胞周期,并制作动物模型系统研究重组SP-TAT-VP3对HepG2细胞及动物模型的治疗作用。
本实验主要结果及结论为:
1.成功构建了稳定表达SP-TAT-VP3融合基因的真核表达载体。
2.SP-TAT-VP3融合基因的表达可有效的抑制人肝癌HepG2细胞的生长。
3.体外实验表明SP-TAT无明显的细胞毒性。
4.成功证明SP-TAT-VP3融合基因转染后可有效的分泌至细胞外,并通过旁观者效应起作用。
5.体内实验结果表明,SP-TAT-VP3融合基因的表达可以降低人肝癌HepG2细胞的体内成瘤能力,瘤体缩小。
因此,SP-TAT-VP3融合基因的表达,能引起肿瘤细胞增殖活性降低、细胞凋亡,并引起细胞周期G1期阻滞,有望成为一种新的肿瘤辅助治疗方法。
|
|
|
|
1 |
韩苏夏;马瑾璐;吕毅;黄辰;段康民;;SP-TAT-Apoptin融合基因真核表达载体的构建和鉴定[J];第四军医大学学报;2009年01期 |
2 |
钟光玳,温玲珠,谢友玲,罗存敏,万虹,刘士章,张丹,刘黎,陈建宗,敖淑星,宋淑碧,陈介礼,刘力克;内江地区2295例不同人群中抗-HCV的调查[J];现代预防医学;1992年04期 |
3 |
张绪清;李梦东;;苦味叶下珠的治疗作用[J];国外医药.植物药分册;1992年03期 |
4 |
黄立坤,陈荷仙,王大骏,李晓娥;肝癌特异蛋白与甲胎蛋白联检对早期诊断肝癌的临床意义[J];山西医药杂志;1993年05期 |
5 |
刘道柱;江云松;谢敏;肖喜应;;乏血供小肝癌1例[J];医学影像学杂志;2006年11期 |
6 |
刘华;刘志苏;袁玉峰;何跃明;钱群;;肝动脉化疗栓塞联合经皮肝穿瘤内无水乙醇注射治疗不能切除肝癌的疗效观察[J];医学新知杂志;2007年01期 |
7 |
黄廷荣;费新应;余珊珊;沈震;;膈下逐瘀汤加减方对肝癌H_(22)荷瘤小鼠的作用[J];中国中西医结合消化杂志;2007年05期 |
8 |
严丽丽;;临床护理路径在肝癌介入治疗中的应用[J];齐齐哈尔医学院学报;2007年17期 |
9 |
刘院生;赵庆和;王要军;;亚砷酸在转移性肝癌介入治疗中的应用[J];现代中西医结合杂志;2007年30期 |
10 |
;肝癌DNA-PKcs与Akt磷酸化及靶向克服耐药性[J];生物医学工程研究;2009年02期 |
11 |
高明;褚成静;王雪雯;;三氧化二砷影响肝癌细胞血管内皮生长因子表达信号转导机制的初步探讨[J];农垦医学;2009年04期 |
12 |
王江涛;周胜利;;~(125)I粒子植入治疗门静脉癌栓的初步探讨[J];医学影像学杂志;2009年10期 |
13 |
王奕敏;邹东奇;赖月容;李振炎;周志欢;;PDCA循环在肝癌高危人群健康教育中的运用[J];全科护理;2010年05期 |
14 |
王丽华;朱传武;陈明;;端粒和端粒酶在乙型肝炎、肝硬化和肝癌中的研究现状[J];实用肝脏病杂志;2010年02期 |
15 |
陈瑞铭,朱德厚,叶秀珍,沈鼎武;人体肝癌体外细胞株(BEL-7402)的建立及其特征[J];科学通报;1975年09期 |
16 |
汤钊猷,李志宏,杨秉辉,金丕焕,江圣扬;肝癌的电子计算机鉴别诊断——附237例验证[J];复旦学报(医学版);1981年02期 |
17 |
韩铭钓,张景荣,徐克,张汉国,那恩祥,周浩,姜明艳,刘谟慧;油水型碘油丝裂霉素乳剂作为化疗栓塞剂治疗肝癌的研究与应用[J];中国医科大学学报;1988年05期 |
18 |
陆承涵,黄兴耀;误诊为原发性肝癌35例分析[J];实用癌症杂志;1989年01期 |
19 |
王曾铎,王志敏,高峰;血清甘胆酸测定对肝硬化、肝癌、梗阻性黄疸的诊断价值[J];哈尔滨医科大学学报;1989年04期 |
20 |
林新友;;小柴胡汤可望预防肝癌[J];医学文选;1990年03期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