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生物发酵降低卷烟烟气中有害成分及提高卷烟质量的研究
【摘要】:
烟草制品是一类特殊的消费品,吸烟者主要是通过吸食烟草燃烧产生的烟气来获得生理和心理上的满足。烟草经高温燃烧释放的烟气中含有大量的有害物质,其中主要的致癌成分包括稠环芳烃、烟草特有氮亚硝胺、气相自由基、一氧化碳等。大量研究证明,这些有害成分主要是由烟草中大分子物质如蛋白质、碳水化合物在高温燃烧过程中转化产生,这些大分子物质不但产生有害成分,而且对卷烟品质有很大的影响。
本研究根据烟叶本身化学组成成份的特点,从烟叶和卷烟中分离筛选能够有效降解烟草中的纤维素、蛋白质、果胶、淀粉等大分子物质的微生物,以合适的比例组合施加到烟草中,在微生物及其酶的降解转化作用下,烟草中蛋白质、碳水化合物等能够形成烟气中有害成分的大分子物质被分解转化,形成各类有利于提高烟草品质的小分子物质,从而促进烟草化学成份及物理性能的改变,达到大幅度降低卷烟烟气中的有害成分,改善烟叶的内在品质,提高卷烟品质的目的。
从11种不同品牌卷烟中分离得到24株细菌,进行个体形态、菌落形态和16S rDNA的鉴定。结果表明:24株细菌为芽孢杆菌属(Bacillus)和假单胞菌属(Pseudomonas)下的6个种,芽孢杆菌属细菌为优势菌株。6个种分别为枯草芽孢杆菌(Bacillus subtilis)、巨大芽孢杆菌(Bacillus megaterium)、胶质芽孢杆菌(Bacillus mucilaginosus)、蜡状芽孢杆菌(Bacillus cereus)、凝结芽孢杆菌(Bacillus coagllans)和荧光假单胞菌(Pseudomonas fluorescens)。
从已陈化的烟片中分离得到34株细菌。将以上58株细菌进行纤维素酶、蛋白酶、果胶酶和淀粉酶微生物的筛选,经过初筛复筛得到复合酶活高且有较强硝酸盐亚硝酸盐还原能力的细菌3株—QLB6、SHB1和YTB4,其中QLB6纤维素酶活力为309.54U/mL、SHB1蛋白酶活力为532.93 U/mL和YTB4果胶酶活力为341.23 U/mL,同时三株细菌也具有较强其它酶活力。对这3个菌株进行个体形态、菌落形态和16S rDNA的鉴定,结果表明:菌株QLB6、SHB1为芽孢杆菌属(Bacillus)的枯草芽孢杆菌(Bacillus subtilis),YTB4为地衣芽孢杆菌(Bacilluslicheniformis)。
为了提高菌株的产酶能力,利用He-Ne激光对菌株QLB6、SHB1和YTB4进行诱变,以期获得更高酶活、传代稳定的正突变株。经过诱变、酶活筛选和硝酸盐亚硝酸盐还原试验,从30株正突变株中得到3株细菌,分别为菌株QLB6F、SHB1D和YTB4A,纤维素酶、蛋白酶、果胶酶酶活与亲本相比分别提高了2.1、1.2和1.4倍。进行10代遗传稳定性试验,试验证明它们具有良好的遗传稳定性。同时微生物相互拮抗试验证明三者之间不存在拮抗作用,可以进行混合发酵。
对菌株QLB6F、SHB1D和YTB4A分别进行混合发酵培养基及工艺条件的优化,使用4因素3水平正交试验确定碳源、氮源、pH和培养时间,并在正交试验结果的基础上对起始pH和培养时间进行单因子校正试验,得到的最佳培养基为:1.5%玉米粉作为碳源,1.0%黄豆粉作为氮源,pH 7.0,培养时间24h。通过菌种复配试验,得到最优的菌种组合,比例为2∶1∶2,培养24h后菌数达到13.8×10~8CFU/mL,发酵液纤维素酶活力、蛋白酶活力、果胶酶活力和淀粉酶活力分别达到1486.71U/mL、797.31U/mL、643.25U/mL、56.55U/mL。
以高复合酶活菌株混合培养对烟草进行发酵试验,结果表明:发酵液中的酶以及活菌体能有效在短时间内降低纤维素、蛋白质、果胶及淀粉大分子物质,研究其中的微生物数量变化规律,对酶以及混合培养物的使用进行指导;通过正交试验,确定烟草发酵试验最佳工艺;通过评吸试验,发酵液处理过的烟丝刺激性和杂气明显降低。同时改进发酵工艺,以2.5%的高酶活菌株发酵液添加0.2%的产香酵母(Saccharomyces cerevisiae B181)发酵产物,施加至烟丝中,30℃培养24h,对纤维素、蛋白质、果胶和淀粉的降解率分别为5.6%、1.2%、2.3%和3.1%,香气质和香气量都明显提高,余味十足;10kg烟丝的中试结果表明用混合发酵液处理烟丝,能大幅度全面降低卷烟烟气中自由基、苯并[a]芘等稠环芳烃以及NNK等氮亚硝胺,试验效果显著。
|
|
|
|
1 |
费笛波,冯观泉,李孝辉,钱玉英;β-葡聚糖酶高产菌株BS9418F的选育及其发酵条件的研究[J];微生物学杂志;2002年01期 |
2 |
李金鞠;刘海军;叶晶龙;潘虹;廖甜甜;乐超银;;一株芽孢杆菌BLYS-1蛋白酶性质的研究[J];河南工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1年02期 |
3 |
张强;;一株耐高温α-淀粉酶产生菌的诱变选育[J];酿酒科技;2007年02期 |
4 |
许冰;;一株芽孢杆菌胞外多糖的抗氧化性研究[J];中国酿造;2010年08期 |
5 |
唐丽江;王振华;王迪;;高产淀粉酶芽孢杆菌菌株的筛选[J];安徽农业科学;2009年12期 |
6 |
郑金花;郁建平;;镰刀菌产纤维素酶液体发酵工艺研究[J];山地农业生物学报;2010年05期 |
7 |
方尚玲;吉园;;弹性蛋白酶产生菌的分离鉴定和发酵条件研究[J];食品科学;2007年11期 |
8 |
张彬;林炜;尚卓;蒋丹丹;牛天贵;;芽孢杆菌B_(50)产高活性木聚糖酶的发酵条件研究[J];食品科技;2007年12期 |
9 |
闵伟红;丁茵;方丽;;环糊精葡萄糖基转移酶分离纯化及酶学性质研究[J];食品科学;2009年13期 |
10 |
问清江;吴小杰;李叶昕;慕娟;党永;;耐碱性木聚糖酶产酶菌株的选育[J];生物技术;2010年01期 |
11 |
李蕤,程海燕,张洁,吴克,潘仁瑞;产碱性木聚糖酶芽孢杆菌HSⅠ的筛选及发酵条件研究[J];工业微生物;2002年02期 |
12 |
蔡勇;阿依木古丽;;碱性纤维素酶高产菌株Bacillus sp.CY1-3的诱变选育[J];西北民族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7年02期 |
13 |
李爽;董润安;贺玉明;;芽孢杆菌所产果胶裂解酶检测条件的研究[J];生命科学仪器;2007年09期 |
14 |
齐勇;王际辉;叶淑红;王晗;李健;鄯丽文;;一株产酯酶海洋细菌的筛选及酯酶性质的研究[J];食品研究与开发;2011年07期 |
15 |
蔡敬民,张洁,于宙,吴克,潘仁瑞,许民生;芽孢杆菌木聚糖酶的发酵条件研究[J];工业微生物;1996年02期 |
16 |
吕玉光,严宝珍,田秋,赵明月,聂聪,曾波,刘阳平,刘扬;卷烟烟气中活性自由基的自旋捕获ESR研究[J];波谱学杂志;2005年01期 |
17 |
高凤菊;陈惠;吴琦;梁如玉;韩学易;官兴颖;;产纤维素酶芽孢杆菌C-36的分离筛选及其鉴定[J];四川农业大学学报;2006年02期 |
18 |
尚宏丽;陈红漫;;一株产海藻糖合成酶嗜中温芽孢杆菌的鉴定及其酶学性质[J];食品与生物技术学报;2006年06期 |
19 |
王利敏;陈林海;王雁萍;张国只;李宗伟;李宗义;;弹性蛋白酶产生菌的诱变选育及其发酵条件初步研究[J];河南农业科学;2006年06期 |
20 |
李悦明;韩建友;徐建春;张书利;管斌;;利用芽孢杆菌发酵生产褐藻胶裂解酶的研究[J];中国酿造;2010年04期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