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艽多成分在电致孔作用下的透皮研究
【摘要】:
电致孔技术是促进药物经皮吸收的有效方法,已引起国内外透皮给药领域的高度关注。本文以祛风湿药秦艽的水溶性多成分为模型,研究其在电致孔作用下的透皮规律。
本文采用体外和体内经皮渗透试验方法,考察了电致孔电学参数对秦艽多成分透皮的影响,比较了电致孔作用下体外和体内经皮渗透试验的异同,探索了电致孔的促透机理及其安全性,得出以下结论:
(1)首次将中药指纹图谱相似度作为描述秦艽多成分透皮规律的评价方法。对不同参数下接收液中龙胆苦苷含量和相似度双指标进行相关性分析,得到相关系数平均值为0.957,表明相关性非常显著,说明二者的变化规律基本一致,因此可以用龙胆苦苷单一成分随电学参数变化的规律来描述秦艽药液多成分的透皮规律。
(2)对电致孔作用下体外与体内经皮渗透试验进行比较,发现二者最优电学参数条件基本一致,可以利用体外试验研究药物的透皮规律;同时发现药物透过量差异较大,因此为保证临床用药的安全有效,经皮给药系统的开发过程需要进行体内研究。
(3)电致孔促透机理的研究发现,在瞬间电场作用下皮肤角质层由致密结构变成疏松结构,从而降低角质层对药物透皮的阻碍作用;圆形电极产生的脉冲电场促透效果最佳;水溶性促渗剂与电致孔之间具有显著的协同作用。
(4)影响电致孔给药安全性的参数主要有脉冲电压和脉冲频率,其产生不良反应的阈值分别为:脉冲电压300 V,脉冲频率120 pulses/min。
本文研究可知,电致孔透皮给药技术能够增加中药多成分的透过量。在给药安全范围内,将电致孔给药技术应用于中药透皮领域,可以发挥中医药“内病外治”的特色,具有巨大的发展潜力与应用前景。
【学位授予单位】:西北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09
【分类号】:R284
|
|
|
|
1 |
韵海霞;舒孝和;侯永芳;熊增芳;;中药材秦艽的研究概况[J];安徽农学通报;2007年21期 |
2 |
李艳秋,赵德化,潘伯荣,李保国,孙文基,田琼,贾敏;龙胆苦甙抗鼠肝损伤的作用[J];第四军医大学学报;2001年18期 |
3 |
胡巧红;应美芳;李晓芳;郭波红;;电穿孔技术促进甲硝唑家兔在体经皮吸收的研究[J];广东药学院学报;2006年02期 |
4 |
董建勇;李广远;李长天;;大叶秦艽抗炎、调节免疫有效部位的初步研究[J];甘肃中医学院学报;2006年01期 |
5 |
朱强;李小龙;郑紫燕;王俊;任辉丽;杨丽琴;;药用植物秦艽的研究概述[J];农业科学研究;2008年03期 |
6 |
孙芳云;张斌;刘庆山;何国荣;陈修平;秦海林;杜冠华;;西藏地产藏药大叶秦艽的抗溃疡病作用研究[J];时珍国医国药;2006年03期 |
7 |
倪慧,卿德刚,古力努尔,卢景芬,贾晓光;EPR技术研究新疆地产秦艽清除自由基作用及对细胞膜流动性的影响[J];中国药理学通报;2005年10期 |
8 |
潘妍,赵会英,郑俊民;电致孔和离子导入对胰岛素经皮渗透的促进作用[J];药学学报;2002年08期 |
9 |
陈长勋,刘占文,孙峥嵘,宋纯清,胡之壁;龙胆苦苷抗炎药理作用研究[J];中草药;2003年09期 |
10 |
房德敏;中药指纹图谱技术的研究与应用[J];中草药;2005年04期 |
|
|
|
|
|
1 |
韩冬,崔黎丽,李国栋;巴布剂透皮给药基质的研究[J];第二军医大学学报;2005年05期 |
2 |
李凡;郝保华;李伟泽;刘森;唐斌斌;杜书君;;电致孔条件下巴布剂中青藤碱透皮吸收的药动学研究[J];第二军医大学学报;2008年09期 |
3 |
邹豪,蒋雪涛;口服脉冲和定时释药系统[J];国外医学.药学分册;1999年01期 |
4 |
张立超,胡晋红;微乳透皮给药系统的研究进展[J];国外医学.药学分册;2004年01期 |
5 |
宁美英,郭颖志,顾忠伟;脂质体促进药物透皮吸收的研究进展[J];国外医学.药学分册;2004年05期 |
6 |
董文霞,巴元明;中药离子导入法的临床应用概况[J];湖北中医杂志;2005年09期 |
7 |
杨柳,冯星,巫志峰,杨华中,周源,王茜,刘英姿;不同浓度氮酮对复方雷公藤贴片中阿魏酸体外透皮吸收的影响[J];湖南师范大学学报(医学版);2005年01期 |
8 |
孙庆麟,郭强,张树青,吴雅文;浅析水乳型丙烯酸酯压敏胶的配方设计[J];化学工程;1996年02期 |
9 |
周建英,卞慧敏,马骋,蔡宝昌,王天山;马钱子碱和马钱子碱氮氧化物抗血小板聚集及抗血栓形成作用的研究[J];江苏中医;1998年04期 |
10 |
郑丽绵;蔡海云;林锐珊;;中药配合黄芪离子导入治疗单纯疱疹病毒性角膜炎的疗效观察[J];广州中医药大学学报;2008年04期 |
|
|
|
|
|
1 |
马玉花,孙峰,孙菁,陈桂琛,徐文华;藏药麻花秦艽的研究进展[J];安徽农业科学;2005年09期 |
2 |
白中山;大秦艽汤治疗眼肌麻痹50例[J];北京中医;2004年04期 |
3 |
崔景荣,赵喜元,张建生,楼之岑;四种秦艽的抗炎和镇痛作用比较[J];北京医科大学学报;1992年03期 |
4 |
曹建平,刘晓,郝建国,张兴群;大叶秦艽的组织培养与植株再生[J];西北植物学报;2005年06期 |
5 |
唐建宁;康建宏;许强;王俊;宋立军;;秦艽与小秦艽光合日变化的研究[J];西北植物学报;2006年04期 |
6 |
李惠娟,王耀芝;秦艽的胚胎学研究[J];西北植物学报;1994年04期 |
7 |
李小洪,吕居娴,杨晓瑛;中药秦艽根内中柱裂分的发育解剖学研究[J];西北植物学报;1996年04期 |
8 |
何士剑;秦艽育苗技术[J];甘肃农业科技;2002年12期 |
9 |
汪荣斌;张西玲;晋玲;王昕;;甘肃产中药秦艽资源调查[J];甘肃中医学院学报;2006年04期 |
10 |
庞学丰;秦艽汤加减治疗类风湿性关节炎疗效观察[J];广西中医药;2002年01期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