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本站
收藏 | 论文排版

湖北宜昌早寒武世岩家河生物群研究

郭俊锋  
【摘要】: 笔者对湖北宜昌下寒武统岩家河组进行了详细的研究,不仅发现了前人所报道的小壳化石、球形类和微古植物,还新发现蓝菌类、宏体藻类和后生动物化石(原锥虫、岩家河虫)。其化石组合特征与寒武纪早期的“梅树村动物群”有明显区别,其加入了宏体动、植物化石的分子,因此作者将产自岩家河组这种宏体动、植物化石和小壳化石的生物组合称为“岩家河生物群”。岩家河生物群首次较完整地展示了早寒武世梅树村期从碳酸盐台地到碳酸盐台地内部的局部凹陷盆地相的生物面貌。岩家河组宏体化石的发现改变了长期以来早寒武世梅树村期小壳化石Ⅰ、Ⅱ组合带之间宏体化石(尤其是宏体后生动物化石)缺乏的传统认识,为研究前寒武-寒武大爆发时期生物的演化提供了重要的化石证据。 1.岩石地层学研究 对研究区对2口钻井岩芯和8条剖面进行了研究,依据岩家河组地层发育、分布特征和岩性、岩相特征,对其进行了详细划分与对比。 2.岩家河生物群研究 综合各剖面上获得的古生物化石资料,按微古植物、蓝菌类、小壳化石、球形类、宏体藻类和后生动物化石等六大类论述了它们的特征、分布和组合特点,并探讨了宏体化石的生物属性。 2.1通过对小壳化石上、下组合带及两者之间页岩所夹结核中小壳化石研究,表明结核中的小壳化石是从下组合向上组合的过渡类型,且出现了复杂结构的上组合分子,因此将上组合产出层位下移了23.2m。 2.2通过对岩家河生物群中的宏观藻类化石研究,表明它们无论从保存形式还是形态特征看,都带有浓厚的庙河生物群的色彩,同时与牛蹄塘生物群和澄江生物群可能也有一定的联系,这为研究宏体藻类的演化提供了化石依据。 2.3通过对早寒武世岩家河生物群中Protoconites与埃迪卡拉纪庙河生物群中的Protoconites、早寒武世澄江化石库中的Cambrorhytium(或A.conoidalis)和中寒武世C.major对比研究,发现无论从大小、形态,还是生活方式三者之间存在着极大的相似性,可能反映了它们具有较近的亲缘关系。后生动物Protoconites在岩家河生物群中的发现,丰富了该时期生物多样性,对揭示早期锥管状生物的归属和演化提供了重要的化石证据。 2.4通过对岩家河生物群中的后生动物岩家河虫研究,发现其与棘皮动物的某些类别特征相吻合,可能反映了它们具有较近的亲缘关系。这为研究早期后生动物乃至后口动物的辐射、演化提供了重要的化石依据。 3.岩家河组沉积环境分析 通过研究认为下寒武统岩家河组沉积时主要位于浅海碳酸盐台地内部盆地或局部凹陷区。岩家河组岩相的变化形成了两个完整旋回,反映了岩家河组沉积时期当时海水海进—海退—海进—海退的演化过程。 4.年代地层学研究 对湖北宜昌滚子坳剖面岩家河组与水井沱组界线火山灰层中锆石进行了测试,~206pb/~238U加权平均年龄为511.0±9.1Ma(MSWD=0.40),从而提供了水井沱组与岩家河组界线的准确年龄。


知网文化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20条
1 赵秀丽;张锡麒;代东峰;;新疆南天山中志留世生物群及其意义[J];山东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6年03期
2 沈炎彬;南极生物群起源与演化国际学术讨论会[J];极地研究;1988年02期
3 Bruton,D.L.;高嘉瑞;;地体分析的古生物证据[J];世界地质;1991年01期
4 王伟铭;早古近纪气候与生物群国际研讨会在怀俄明州召开[J];古生物学报;2002年03期
5 陈金华,曹美珍,小松俊文;日本晚三叠世生物群及与中国的对比[J];科学技术与工程;2003年01期
6 张帝开;李秀云;覃春容;史成军;程钢;狄娜;罗燕;杨冬梓;;健康妇女下生殖道解脲脲原体及其分群分型研究[J];中国微生态学杂志;2007年03期
7 密文天;林丽;庞艳春;杨永军;黄燕;;新元古代陡山沱期古海洋生物群研究进展[J];海洋地质动态;2010年05期
8 洪作民;杨雅君;;大连超群的建立及其意义[J];国土资源;1990年02期
9 陈孝红,汪啸风;湘西震旦纪武陵山生物群的化石形态学特征和归属[J];地质通报;2002年10期
10 王乃文;中国冈瓦纳研究的兴起及与板块构造有关的几个关键古生物地理问题[J];地球学报;1984年03期
11 胡福仁;安徽南陵丫山发现二叠、三叠纪混生生物群[J];地层学杂志;1985年03期
12 ;中生代陆相生态系统及生物群第六届国际学术讨论会在京举行[J];古脊椎动物学报;1996年01期
13 王仁农;纳缪尔期地层及生物群研究的重大进展[J];东北煤炭技术;1996年01期
14 曹瑞骥;评介《陡山沱期生物群——早期动物辐射前夕的生命》[J];古生物学报;2003年02期
15 ;澳大利亚生物群的医药突破[J];国外科技动态;1997年06期
16 邓涛;;中国西北和政生物群的性质、年代和环境[J];地质学报;2005年06期
17 周美珍;日本生物学试题六例[J];生物学杂志;1987年04期
18 何汝昌;再论混生生物群[J];石油实验地质;1989年03期
19 赵元龙,袁金良,朱茂炎,黄友庄,杨瑞东,郭庆军;贵州寒武纪系列生物群及其研究意义[J];现代地质;1999年02期
20 董廷旭;陆地生物群地域分异规律剖析[J];绵阳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1994年S2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云南罗平中三叠世安尼期生物群的发现及其意义[A];2008年度中国地质科技新进展和地质找矿新成果资料汇编[C];2008年
2 邢玉玲;;黑龙江省嘉荫县恐龙生物群与旅游资源开发及保护[A];中国古生物学会第21届学术年会论文摘要集[C];2001年
3 周长勇;张启跃;吕涛;白建科;;云南中三叠世安尼期罗平生物群沉积环境初步研究——来自地球化学的证据[A];中国古生物学会第十次全国会员代表大会暨第25届学术年会——纪念中国古生物学会成立80周年论文摘要集[C];2009年
4 邢玉玲;;黑龙江省嘉荫县恐龙生物群与旅游资源开发[A];中国古生物学会第22届学术年会论文摘要集[C];2003年
5 吴鹏;孙竞;朱名安;李蓓;;解脲脲原体及其生物群与泌尿生殖道疾病间的关系[A];湖北省微生物学会第十届理事会分析微生物专业委员会第四次学术会议论文汇编[C];2006年
6 彭进;赵元龙;王平丽;朱茂炎;;贵州下寒武统松林生物群中最古老的Sphenothallus(楔叶虫)[A];中国古生物学会第22届学术年会论文摘要集[C];2003年
7 邢玉玲;;黑龙江省嘉荫县恐龙生物群与旅游资源开发[A];新世纪 新机遇 新挑战——知识创新和高新技术产业发展(上册)[C];2001年
8 赵元龙;杨兴莲;彭进;Bernd-D.Erdtmann;M.Steiner;;贵州早寒武世松林生物群及海绵动物的早期辐射[A];中国古生物学会第22届学术年会论文摘要集[C];2003年
9 王传尚;汪啸风;陈孝红;李志宏;;峡东地区奥陶系庙坡组笔石生物群对海平面变化的响应[A];中国古生物学会第22届学术年会论文摘要集[C];2003年
10 刘晓虹;张振国;周世航;;PCR-CE法检测正常男性尿液中的溶脲脲原体的两个生物群[A];第五次全国中青年检验医学学术会议论文汇编[C];2006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段艳红;寒武纪大爆发后生动物进化特征的一些探讨[D];西北大学;2013年
2 其木格;解脲脲原体和生殖支原体与女性黏液脓性宫颈炎相关性的研究[D];中国协和医科大学;2008年
3 郑亚娟;陕南川北地区下寒武统下部微体化石研究[D];长安大学;2012年
4 蒋娟;生殖支原体及解脲脲原体与男性非淋菌性尿道炎相关性的研究[D];中国协和医科大学;2004年
5 范爱萍;细菌性阴道病临床诊断、混合感染及其与支原体关系的探讨[D];天津医科大学;2009年
6 黄清华;松辽盆地晚白垩世地层及微体古生物群[D];中国地质科学院;2007年
7 李勇;上扬子区晚震旦世地层古生物研究[D];西北大学;2002年
8 施春华;磷矿的形成与Rodinia超大陆裂解、生物爆发的关系[D];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地球化学研究所);2005年
9 姚肖永;宽川铺动物群中动物胚胎化石及其发育生物学研究[D];西北大学;2011年
10 张剑;胚胎化石的磷酸盐化模拟实验研究[D];西北大学;2013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郑曦;宽川铺生物群再研究[D];长安大学;2010年
2 刘云焕;宽川铺生物群与瓮安生物群中的球形类化石研究[D];长安大学;2004年
3 刘户琴;澄江生物群中的部分小型双瓣壳节肢动物[D];西北大学;2003年
4 文芠;云南中三叠世罗平生物群鱼类化石及其古生态学特征[D];成都理工大学;2011年
5 邹冬冬;利用解脲脲原体MBA基因对解脲脲原体分型并比较分析其临床意义[D];吉林大学;2007年
6 周世航;溶脲脲原体生物群PCR-CE检测方法的建立以及在NGU病原学研究中的应用[D];大连医科大学;2006年
7 贾强;山东聊城地区阿城镇煤田二叠系生物群及其地层划分[D];山东科技大学;2005年
8 郝昕昕;黔东北及邻区伊迪卡拉期生物群与古海洋环境变化[D];中国地质大学(北京);2009年
9 朱长太;解脲脲原体感染检测、分群、抑制试验及tetM携带的研究[D];安徽医科大学;2007年
10 白建科;云南罗平生物群产出层位碳酸盐岩微相分析及其古地理环境[D];中国地质科学院;2010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赵凡;我国又发现三叠纪海洋生物群[N];中华新闻报;2008年
2 陈宗楠;极地浮游生物群现身日本海域[N];中国海洋报;2009年
3 记者 张晔;“蓝田生物群”将高等生命起源大大前移[N];科技日报;2011年
4 本报记者 陈永杰;探寻高等生命的起源[N];北京科技报;2011年
5 记者 赵凡;我国又发现三叠纪海洋生物群[N];中国国土资源报;2008年
6 记者张兆军;东北白垩纪生物群引起关注[N];科技日报;2002年
7 本报记者 李金金;生命大爆炸景象还原[N];北京科技报;2010年
8 本报通讯员 俊军 吉泽;“祖先”年龄提前近2000万年[N];工人日报;2011年
9 本报记者 罗蓉婵 刘红;共探“生命演化树”之根[N];云南日报;2010年
10 本报记者 杜艳;走近残疾人,同享生命阳光[N];眉山日报;2010年
 快捷付款方式  订购知网充值卡  订购热线  帮助中心
  • 400-819-9993
  • 010-62982499
  • 010-62783978